此外,很多銀行還有針對員工賬戶異常的監(jiān)測方案等多種舉措來防范“飛單”。不少銀行還會在網點張貼布告來提醒投資者注意以下情況:首先,,銀行代銷產品可以通過銀行網點公示內容查詢,;其次,,購買產品的資金是否匯入銀行賬戶,;第三,,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均需要通過柜面或者自助渠道進行申購操作,,如果是向個人或者第三方公司賬戶轉賬,,則需要提高警惕,。
如何識破“飛單”
據《投資者報》記者了解,當前,,對于在“飛單”案中銀行是否需要擔責已有比較明確的界定,,主要看資金是否進入銀行大賬,是否在銀行辦理,,銀行領導是否知情,。如果回答是“是”,就形成表見代理,,銀行承擔責任,;如果不是,銀行不承擔或只承擔部分責任,。
對于投資者來說,,與其事后追究銀行責任遠不如提高風險防范意識。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博導王衍行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貪圖高額回報是投資者陷入“飛單”陷阱的主要原因,投資者應該了解金融產品的風險點,,了解銀行的操作流程,,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在購買大額金融產品時,,如果對業(yè)務員的說辭或者操作流程有疑問,,要及時探查清楚,不可以存在僥幸心理,。
郭田勇建議投資者多進行核實判斷,。他表示,各類理財產品都有公示,,比如銀行發(fā)行的理財產品可以在中國理財網上查詢,,公募基金則可以在證券投資基金業(yè)協(xié)會官網或者基金公司官網上找到,投資者可以多渠道查實核對產品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