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6日訊(記者郭曉偉)近年來,,隨著多渠道,、全社會的推廣,,馬拉松賽事已火遍各大城市,。據一名跑友介紹,僅在9月23,、24日周末兩天,,國內便有大大小小近40場全程或半程馬拉松賽事。然而賽事保障機制不健全,,參賽選手遴選制度缺位等問題,,讓馬拉松頻頻上演奪命悲劇。
據國內某知名券商內部員工透露,,9月24日,,該券商舉辦的內部員工運動會上,一名員工參加半程馬拉松時猝死,。中國經濟網記者聯系到該券商有關負責人,,對方未給出正面回應,。
馬拉松猝死非個案
去年底,,一位替跑選手在廈門半程馬拉松賽事接近終點位置倒下,搶救無效后身亡,。今年初,,該選手妻子把被替跑者和賽事舉辦方一并告上法庭,要求被告賠償各類損失共計123萬元,。
該起訴訟也引起了業(yè)內的廣泛關注,。9月21日廈門市海滄區(qū)人民法院一審宣判,駁回原告賠償請求,。不過,,據在場媒體報道,,原告當場表示不服判決結果,將向上級法院提起上訴,。
廈門馬拉松替跑猝死案,,是近年來國內馬拉松賽事危及到參賽者生命的一個縮影。
中國經濟網記者查詢發(fā)現,,2016年全年,,國內約發(fā)生5起馬拉松猝死事件。
去年4月17日,,北京國際長跑節(jié),,一名選手途中發(fā)生猝死癥狀,經及時搶救脫離生命危險,;去年5月28日,,江西德興銅礦馬拉松一名參賽者猝死;去年7月30日,,深圳灣7公里順豐城市酷跑,,三名參賽者因不同程度中暑暈倒被送往醫(yī)院,一名嚴重者被送往ICU進行監(jiān)護,;去年10月份,,南京馬拉松,一位選手帶病挑戰(zhàn)全馬,,在30多公里處他因呼吸困難,、頭暈目眩、意識模糊被送往醫(yī)院,,被診斷為橫紋肌溶解癥,;去年12月,廈門半程馬拉松,,兩位參賽者猝死,。
最知名的應該算是去年清遠馬拉松。賽后統(tǒng)計數據顯示,,2萬人參賽,,其中接受救治總人數為12208人次,肌肉痙攣9838人,,扭傷1743人,,擦傷194人,暈倒20人,,腹痛107人,,虛脫等306人。
今年,,同樣的悲劇仍在繼續(xù),。5月29日,,寧夏銀川馬拉松半程賽中,一位參賽者倒在臨近終點處,,最終搶救無效身亡,。
賽事數量實現N級跳
隨著健康生活理念的風行,酷跑,、脫光跑,、夜光跑等諸多跑步項目也是層出不窮,而作為鐵人三項之一的馬拉松更是為專業(yè)跑友所青睞,。
對于各大賽事承辦城市而言,,在推廣城市知名度之外,馬拉松已被看做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吸金利器,。而這一點,,間接導致國內的馬拉松賽事密度驚人。
今年初,,人民網發(fā)布了《2016中國馬拉松傳播報告》(下稱《報告》),。《報告》指出,,去年全國舉辦了大大小小的馬拉松賽事約328場,,參賽人數達到279萬人次;其中,,舉辦馬拉松賽事前四名的城市分別為,,北京34場、江蘇33場,、山東和廣東均為20場,。
《報告》透露,上海,、北京,、廈門、大連,、廣州等地已經形成了“馬拉松旅游經濟”,,衍生出了種類繁多的馬拉松旅行產品,或許將成為下一個“風口”,。
不過,,該《報告》也指出了國內馬拉松賽事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猝死,、替跑、信息錯誤,、保障機制不健全等,。
而光明日報在近期的一篇報道中也指出,,從2010年的13場到2015年的134場,再到2016年超過200場,,全國馬拉松賽事數量實現N級跳,,但遺憾的是,一些賽事的組織和管理水平與公眾的期待尚有差距,。
2017年,,火爆的馬拉松賽事依然沒有降溫。據一名跑友介紹,,僅在剛剛過去的9月23,、24日周末兩天,國內便有大大小小近40場全程或半程馬拉松賽事,。
馬拉松應該理性降溫
馬拉松賽事的蓬勃發(fā)展,,當然也離不開政府的推動。
7月13日,,國家發(fā)改委,、體育總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fā)《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馬拉松、自行車等大型群眾性體育賽事行動方案(2017年)》的通知,。通知對馬拉松,、自行車等大型群眾性體育賽事作了規(guī)定。
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副司長彭維勇表示,,要積極創(chuàng)新行政管理服務方式,,調動相關部門、地方政府,、社會組織等多方面的積極性,,建立健全大型群眾性體育賽事服務體系和安全保障體系,通過政策保障,、資金扶持,、標準引領、平臺支撐和金融服務等手段,,培育壯大各類市場主體,,共同擴大馬拉松、自行車等賽事活動的供給,。
不過面對頻頻上演的猝死事件,,也有不少觀點指出,理性跑馬才能健康生活,。
人民網在一篇報道中指出,,目前參加馬拉松大眾選手普遍存在兩個誤區(qū)。一是跑者內心的消費目標各有不同,,許多人需要的只是“我跑步,,我時尚”刷存在感效果,,并非真正想要實現“我跑步,我健康”的鍛煉效果,,更缺乏挑戰(zhàn)自我,、超越極限的自覺;二是部分人缺乏從事馬拉松運動的基本身體素質和技能,,其身體機能使得他們不可能完成馬拉松賽事,,甚至在比賽過程中猝死,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此外,,馬拉松賽事的主辦方也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馬拉松賽事被很多城市當作推廣的名片之一,,過度重視其背后的經濟價值,,讓主辦方淡化了馬拉松運動本身的適配性宣傳。其次,,賽事安排,、保障機制和甄選機制等水平未跟上國內馬拉松賽事瘋漲的速度,因此也使得選手猝死,、替跑,、偽造號碼布等事件成為高頻新聞。
光明日報評論指出,,現階段,,馬拉松運動也要正視成長的煩惱和焦慮。組織者也好,,參與者也罷,,都應該循門徑而入、按規(guī)矩辦事,,這樣的奔跑才會有更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