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直觀的情況是,隨著P2P行業(yè)進入嚴監(jiān)管時代,,那些仍然承諾保本保息的平臺已然屬于“逆政策而行”,必然會被整頓或清理,。承諾剛兌,,反而增加了平臺的政策風險,大大降低了平臺的安全性,。
所以,,打破剛兌,無論是對于投資人還是對于平臺來說,,都勢在必行,。
風險保證金≠資金安全
然而,即便是在整個金融市場去剛兌的大趨勢下,,一部分投資者也只能將“去剛兌”停留在概念上,。只要“我的這筆投資”能夠回款,其他的什么信息披露,,什么平臺自融,,都與我無關——必須承認,這是目前中國網(wǎng)貸行業(yè)里不少投資人的真實心態(tài),。
而這,,也正是監(jiān)管部門的擔憂所在:風險保證金存在投資誘導作用,暗藏著巨大的風險,。
在這部分投資人看來,,風險保證金就等同于“保本保息”,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他們對于平臺安全性和收益確定性的認可,。相對應的,,很多平臺就以此作為一個自我宣傳的王牌,來吸引投資者,。
平臺風險保證金,,真的就等同于投資人資金的安全嗎?并非如此。
首先,,p2p行業(yè)內(nèi)的風險保證金,,很多都是中小平臺用來吸引投資者的噱頭。當平臺沒有領先的行業(yè)排名,,沒有強大的風控系統(tǒng),,沒有足夠實力上線銀行存管,無法提供透明的信息披露時,,便會用風險保證金吸引投資者——畢竟,,與其他保障維度相比,計提風險準備金的門檻并不高,。
其次,,當逾期發(fā)生時,如果規(guī)模不大,,平臺尚可以用這筆保證金去填補,。但一旦壞賬集中爆發(fā),平臺資金無法滿足兌付要求,,當投資人的對資金安全的緊張情緒轉化為擠兌風潮時,,實力不夠強大的平臺極易出現(xiàn)資金鏈斷裂問題——清盤退出成為唯一的選擇。
顯然,,這一刻真的發(fā)生時,,保證金,起不到任何作用,。
簡而言之,,對一家風險系數(shù)極低的平臺而言,動用風險保證金的概率也極低,,而對于風險系數(shù)高的平臺,,即便其對外宣稱有風險保證金——作為投資人,你敢投嗎,?
保障來源于平臺實力而非保證金
一家P2P平臺是否安全,,絕不是取決于其是否擁有風險保證金,而是由強大的風控系統(tǒng),、專業(yè)的交易流程等一系列維度組合而成的平臺綜合實力,。如前文所述,銀行資金存管,、資金去向透明,、智能分散投標等,都是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