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如今百姓的這些需求對接得如何?
楊立新:每個對接單位量力而行,,甚至可以只對接一戶,,比如某個餐廳可以僅負責某一位老人的免費送餐上門服務。根據不同的訴求,,對接時間有長期,,有短期,也可以是一次性完成的,。比如去年東花市南里二區(qū)二號樓自行車棚維修問題,,居民反映車棚年久失修,漏風漏雨還不美觀,。得知這一情況,,社區(qū)黨委協(xié)調各方資源,最終由北京商鯤教育控股集團黨委對接需求并出資,,僅一周時間就把車棚翻修好,。
在滿足居民文化需求方面,社區(qū)黨委還利用黨建服務經費,,聯合東城區(qū)文聯,、回民實驗小學,在居民家門口開辦了花緣禮樂公眾學堂,,聘請專業(yè)教師進入社區(qū),開設了書法,、繪畫,、面塑、月琴,、英語等十幾門課程,,社區(qū)內18000余人次接受培訓學習。
北青報:如果居民需求2018年沒有解決的,?還會繼續(xù)嗎,?
楊立新:2019年,南里社區(qū)黨委將繼續(xù)在街道工委領導下,,根據群眾需求對接項目清單,,按照宜居性、安全性,、多樣性,、便利性的標準繼續(xù)開展下去,。包括解決好信報箱破損,拓展學堂教育范圍,,讓更多居民走進學堂,,使文化惠民進一步落到實處。
北青報:在滿足民生需求方面,,存在哪些難點,?
楊立新:總體來看,老百姓需求日趨多樣,,社區(qū)整合資源,、匯集資源的能力,與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比如居民停車就是最大的難題,,南里社區(qū)停車資源匱乏,還存在部分車位缺口,,但我們還會繼續(xù)想辦法,,爭取更多的外部資源助力,為群眾辦更多實事,、好事,,讓大家有更多的獲得感。
文/本報記者蔣若靜
樣本
“回天有我”探索基層自治新路徑
近期,,一曲“回天有我”的新歌在網上走紅,,歌詞體現了回龍觀、天通苑地區(qū)(簡稱“回天”地區(qū))居民的心聲,。作為基層自治的新路徑,,“回天有我”通過居民、社區(qū),、物業(yè),、社會組織和政府五方共建的治理思路,提升當地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