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石一楓點出了文學典型的定義——一定是貫入作家的理想和價值觀,,貫入一種世界觀,,這樣的文學人物才帶有整體性,,才具有啟示性的意義,。他談到,,“我們在今天北京這樣一個話語環(huán)境,、文學環(huán)境下寫人物,,如何寫出屬于北京的,、屬于今天中國的,、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冉阿讓,,我覺得是很高的挑戰(zhàn),。最后總結(jié)來說,對北京文學我有一個感覺,,像老舍先生這種北京標桿性的作家,,之所以比較偉大,我們說他是偉大的作家,,肯定不是因為他寫出了小羊圈胡同,,我覺得他還是寫出了《四世同堂》《駱駝祥子》這樣的作品,他關(guān)注這個國家最關(guān)注和迫切痛感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北京文學,、北京人物,我們同時要看到它是中國的文學和中國的人物,?!?/p>
青年作家文珍認為,“討論北京文學中的人物,,可能跟北京這座城市密切相關(guān),。北京對于很多人來說是完全沒有繞開的地理符號,對外省青年來說永遠造成的一種魅力,,他們需要來到這里,,他們需要留下來,但是他們不是在這生活的,。北京作家筆下的外省青年和來到北京最后變成北京的創(chuàng)作者的一部分中的人,,看到的東西和寫出來人物的那種痛感和他整個的視角是不太一樣的?!?/p>
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研部理論處副研究員,、著名評論家岳雯是第二次參加十月文學月舉辦的高峰論壇活動,她認為,,北京文化賦予典型人物的規(guī)定性,,所以這些人物某種程度上可能是相似的,或者他們本身被北京文化局限著,。新的時代很重要的特征是新和舊以一種極其纏繞和復雜的方式糾葛在一起,,新的東西、新的人物野心勃勃,,似乎在大的城市尋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舊的人物有自己的處事尊嚴,跌破底線的事不能干,,今天當不同作家寫不同人物的時候,,可能寓意著今天這個新和舊在不停糾纏的時代,處于新舊之間的人物也許也是我們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