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清明祭掃習俗源于何時,?
清明(豐子愷繪)
清明掃墓,現(xiàn)代人一般神情肅穆地完成墓碑前焚燒紙錢,、磕頭敬香、跪拜灑酒,、墳頭掛“紙錢”等程序后,,便游賞山水、酒食一番,。那么,,“先”何以值得“祭”、“祖”何以值得“念”,、“碑”及“紙錢”緣于何時呢,?
《禮記·檀弓下》曰:“夫魯有初,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恒楹,。”——豐碑,,即以大木為碑,,原是天子之制。而作為一方諸侯的魯國國君是沒資格享用的,、諸侯大夫級的“三家”更沒資格享受“恒楹”待遇,。這既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地方軍閥不把天子放眼里的“禮樂崩壞”,也透露出周朝貴族死后就已于墳前立碑的信息,。
石碑可能出現(xiàn)于漢代,,唐封演《封氏聞見錄》卷六“碑碣”條云:“墓前碑碣,未詳所起……前漢碑甚少,,后漢碑蔡邕,、崔瑗之徒多為人立碑?!睎|漢大才女蔡文姬的老爸蔡邕曾言:“吾為人作碑多矣,,惟郭有道無愧辭?!边@說明,,到了后漢,墳前立碑普及到平民階層,。
“紙錢”,也即“冥幣”,,無疑是清明掃墓最重要的道具之一,,正如唐代詩人王建和張籍所言:“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上樹”,。墳頭掛紙錢,、墓前燒紙錢的習俗又肇始于何時?
《封氏聞見記》卷六“紙錢”條接著說:“今代送葬為鑿紙錢,,積錢為山,,盛加雕節(jié),舁以引柩,?!狈庋葸€引用《史記·酷吏列傳》:“會人有盜發(fā)孝文園瘞錢?!睌喽ā凹堝X源于漢代瘞錢”(陪葬的錢幣),。后經(jīng)宋明清歷代文人轉引,封演的“紙錢源頭說”便成定論,。而河南洛陽發(fā)掘的東周早期墓葬中出現(xiàn)的大量貝幣,,則說明錢幣殉葬的習俗早在商周時代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