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小區(qū)所在的東霞社區(qū),就公共衛(wèi)生死角多,、公益事業(yè)扯皮多、部門之間糾紛多等痼疾,,一針扎下去,,20世紀80年代就成立“區(qū)域性精神文明共建委員會”,提倡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鼓勵文明待人,、以禮敬人。
有團隊來到新村小區(qū),,其中一個小伙子另有其他事宜,,在團隊離開時申請脫團,留下來等人,。小區(qū)里的大爺大媽不知情,,以為小伙子忘了上車,紛紛過來提醒,,一位大媽急了,,喊了起來:“小伙子,麻煩啦,,他們走啦,!趕緊打電話,讓他們繞回來接你,!”小伙子被熱情包圍,,連忙起身解釋,,心懷暖意。
三明,,在全國最早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最早成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機構,最早提出文明城市目標,。1984年全國“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工作會議,、1993年全國首次文明辦主任座談會,都是在這里召開的,。三明,,高高舉起精神文明建設這面旗。
甘嘉思響應著這面旗的召喚,。
1998年9月出生的她,,是廈門人,就讀于三明學院傳播學專業(yè),。身邊的人都在參加志愿服務,,她也自然地投身其中,正好被派往東霞社區(qū),,成為“四點半學?!钡囊晃还歉伞?/p>
孩子們四點半放學了,,父母還在上班,,她就領著孩子們來到社區(qū)提供的一間教室里,輔導作業(yè),、指導畫畫,、做游戲。
有一項語文作業(yè),,列出幾個詞語,,要求用一句完整的話串起來。孩子們就順著課本上的原文寫,。甘嘉思就啟發(fā)他們:能不能再想一句跟課本上不一樣的,?
“我希望小朋友的思路能更開闊一些?!备始嗡颊f,。
有的小朋友在學校得了小紅花,就跑來送給甘嘉思,。這讓她感動不已,,“孩子們的心意,讓我覺得志愿服務不只有付出,更有收獲”,。
像甘嘉思這樣的注冊志愿者,,在三明有將近30萬人。其中,,80后江華是比較特別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