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在中國當建筑師,古巴裔西班牙姑娘阿林娜·巴爾卡塞就接了個大活兒:她要在一個從來沒聽說過的中國城市設計一個面積接近16萬平方米的小區(qū),。
這對當時只有24歲的巴爾卡塞來說,,“簡直太瘋狂了”,!但隨后,這位姑娘在北京一待就是6年,,而且準備繼續(xù)住下去,。
在中國,,像巴爾卡塞這樣的歐洲新生代建筑師有不少,。他們愛上中國并不需要太多理由:這里的市場比歐洲更大、更自由,,“中國步伐快得不可思議”,!
【市場大 更自由】
對現(xiàn)年31歲的巴爾卡塞來說,來中國是一場“賭博”,,而且她“賭贏”了,。
2011年,她來到中國,。當時歐洲正處于經(jīng)濟衰退,,建筑市場不斷萎縮。經(jīng)濟遭重創(chuàng)之下,,許多來自意大利,、葡萄牙和希臘等國的年輕建筑師面臨嚴峻職業(yè)困境:工作機會更少,工資更低,。
反觀當時的中國,,建筑業(yè)蓬勃發(fā)展,,各地的新建筑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對建筑師的需求居高不下。這種情況下,,可能帶來與眾不同靈感的外籍建筑師變得非常搶手,。
“我剛到辦公室,他們就對我說,,‘你得負責這個項目’,,”巴爾卡塞如此回憶自己在浙江金華工作的第一天,“這簡直太瘋狂了,,一年里我起碼負責了20個項目?!?/p>
她覺得,,與歐洲相比,在中國工作有機會接觸更有“野心”的“大項目”,。
同屆畢業(yè)的同學中,有人沒找到工作,,有人留在歐洲卻只能做一些她眼中“沒意思”“沒挑戰(zhàn)”的工作;而巴爾卡塞負責的第一個項目就整合了住宅區(qū),、購物中心、酒店以及辦公樓,,能接手這種“超大型項目”的機會非常難得,。
與巴爾卡塞想法類似,,37歲的意大利人尼古拉·薩拉迪諾也驚嘆于“中國速度”,。
“這里人們在做的建筑類型你很難在全球其他地方看到,,”他說,,“并不是因為這些建筑更貴,,而是這種做法非常難得,。全球設計師工作室都在向中國靠攏,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在自己國家沒有機會(做的項目),,在中國都會實現(xiàn)?!?/p>
7萬平方米的學校,、幾何形狀的馬戲團建筑……這些都是薩拉迪諾在遼寧的作品,。已經(jīng)在中國開了公司的薩拉迪諾還打算致力于城市規(guī)劃和可再生項目,。
“在中國,,我們可以徹底重新思考城市發(fā)展的模式,,”他說。
【機會多 身價高】
盡管市場充滿生機,,大把機會在眼前,,這些歐洲建筑師們也有自己的煩惱,,比如碰到一個善變的甲方,。
“許多項目都流產(chǎn)了,,”薩拉迪諾一邊說,,一邊抱怨有些甲方“太愛改主意”,,“或者項目最終完成了,,卻讓一個有著不同理念的人來接手,?!?/p>
此外,薩拉迪諾還提到中國留學生的回國潮,,這些中國“海歸”在一定程度上對在華外國建筑師造成了職業(yè)沖擊,。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的報道說,如果選擇回歐洲,,這些曾在中國工作過的建筑師可能得到更多機會,。
30歲的安娜·皮皮利斯最近回到瑞士,此前她在中國工作了3年多。盡管還沒開始在歐洲找工作,,但這位曾在安徽設計過一個大型居住區(qū)項目的女建筑師認為自己頗具競爭力,。
“中國的步伐快得不可思議,,所以,,如果要論項目整合,,我可是做了不少,,”她說,,“最重要的是,我曾經(jīng)歷一個項目最艱難的階段,,從概念設計到開工建設,,這讓你更有經(jīng)驗,。”
“如果我待在歐洲,,可能我只會在建筑的某一個領(lǐng)域里獲得經(jīng)驗,,而不是在所有領(lǐng)域?!?/p>
巴爾卡塞和薩拉迪諾明確表示,,他們將繼續(xù)留在中國;薩拉迪諾甚至已經(jīng)在中國成家立業(yè),。只不過他們與皮皮利斯一樣,,都希望能擴大與歐洲的業(yè)務往來。
“我在中國的工作室一直希望在合適的時機開展與歐洲的生意,,”皮皮利斯說,。從歐洲到中國,再從中國回到歐洲——“這是一種持續(xù)不斷的聯(lián)系”,。(鄭昊寧)(新華社專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