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報道稱,隨著20日召開的中俄能源合作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中俄能源合作這一重要議題再次引起國際社會各界的關注,。
一個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一個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之一,,兩國的能源合作自然少不了外界的矚目,。近年來,中俄能源合作不僅關系密切,而且發(fā)展極為迅速,。就現狀而言,,當前中俄能源合作在政治協議、具體項目等各方面都處于不斷進步的過程當中,。
中俄能源合作日漸深入
據統計,,2016年俄羅斯已成為中國第一大原油進口來源國、第一大電力進口來源國和第五大煤炭進口來源國,,其中原油進口量5248萬噸,,電力進口量33億千瓦時,煤炭進口量1885萬噸,。
▲資料圖片:2016年,,俄羅斯成為中國第一大原油進口來源國,。(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
中俄能源合作機制的建設發(fā)展已走過20余年的歷程。早在1996年,,中俄兩國政府簽訂了共同開展能源領域合作的協定,,并在兩國總理定期會晤框架下設立中俄能源領域合作分委會,中俄能源合作的高層對話機制就此開啟,。
隨著中俄能源合作水平的不斷提升,,兩國建立副總理級能源談判機制,納入中俄總理定期會晤框架下,,中俄政府間能源合作委員會開始運行,,成為我國最高級別的雙邊能源合作機制。
就具體項目而言,,中俄原油管道,、東線天然氣管道、阿穆爾天然氣加工廠項目等能源領域戰(zhàn)略性大項目相繼運營或開工建設,,成為兩國合作的標志性工程,。
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羅斯遠東斯科沃羅季諾原油分輸站,經由中國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qū),,止于大慶站,。原油管道在俄羅斯境內長72公里,在中國境內約長930公里,,全長約1000公里,。
2010年8月31日,中俄原油管道俄羅斯段竣工,,中國段則于2011年1月建成投產,至2017年6月底,,中俄原油管道累計輸油總量達1.02億噸。
▲資料圖片:中俄原油管道2011年1月1日正式投入商業(yè)運營。(新華社)
2014年5月,,中俄兩國達成天然氣合作協議,。根據雙方商定,從2018年起,,俄羅斯開始通過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向中國供氣,,輸氣量逐年增長,,最終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累計30年,,合同總價值高達4000億美元,。
2017年8月3日,,中俄合作的阿穆爾天然氣加工廠開工建設。根據規(guī)劃,阿穆爾天然氣加工廠項目建成后,設計能力為年加工天然氣420億立方米,,年產氦氣600萬立方米。建成后,,它不僅是俄羅斯最大的天然氣處理廠,,也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天然氣處理廠之一。
據外媒報道,近日中國華信能源有限公司與俄羅斯石油公司達成一項高達91億美元的收購協議,成為中俄能源合作的又一個新的事件。
國際形勢和能源格局變化推動合作
中俄能源合作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些重要成就及進展,既有一些歷史性,、戰(zhàn)略性的背景原因,也與近年來國際形勢,,特別是國際能源格局的變動有著密切的關系,。
第一,,中俄政治與戰(zhàn)略合作基礎穩(wěn)固,是中俄能源合作得以平穩(wěn)有序開展的根本保障前提,。
當前,俄中全面戰(zhàn)略協作伙伴關系發(fā)展已進入了新的階段。兩國在涉及主權、安全,、領土完整等關鍵問題上相互支持,,中俄在許多國際重大問題上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符合雙方根本利益和各自發(fā)展需要。
第二,,從地緣政治角度來說,,發(fā)展與俄羅斯的陸地能源進口貿易有助于緩解中國的“馬六甲之憂”。
以往,,中國的進口油氣主要來自中東,、非洲與澳洲國家,海路運輸網絡主要以中東、北非,、澳洲為主要源頭,,經北印度洋、太平洋向中國東南沿海發(fā)散,。這些海運線路經過海域一方面面臨著傳統域外大國的安全威脅,,另一方面非傳統安全威脅也不斷上升,能源跨國運輸因此飽受困擾,。因此,,多元化能源進口渠道是當務之急,而俄羅斯對中國的陸地能源進口無疑是一個較優(yōu)選擇,。
▲馬六甲海峽是全球重要石油航運通道,。
第三,,2014年中期以來,國際能源供需格局出現了重大變化,,俄羅斯迫切需要與中國擴大能源合作,,緩解油氣價格下跌給本國帶來的嚴重財政危機。
美國頁巖油氣生產的繁榮使得全球碳氫能源供應總量出現劇增,,整個國際能源市場的供需結構也隨之發(fā)生重大變化,,國際市場油氣生產出現嚴重冗余,造成價格暴跌。俄羅斯作為傳統能源出口大國,,因為油氣價格暴跌而遭受了嚴重的財政損失,,因而不得不開始思考如何應對這一新形勢。為了挽回經濟損失,,確保國際市場份額,俄羅斯選擇對中國做出了更多的商業(yè)讓步,。
▲中俄邊境石油管道
雙方合作仍有空白需要填補
就未來而言,,中俄能源合作一方面要維持當前的既有成就,,進一步擴大合作規(guī)模,實現兩國在能源領域的供需互補,,另一方面也要正視中俄能源合作在一些領域還存有空白或不足,這也正是雙方要加強合作的發(fā)力點所在,。
首先,中俄能源合作的主要內容仍然較為初級,,以進出口大宗能源原料為主,,對能源的深加工不足,;
其次,,兩國在能源技術領域的合作不足,,在頁巖氣勘探開發(fā),、特高壓輸電、新能源等領域缺乏技術協作與共同開發(fā),;
再次,,中俄能源合作的信任度依然不足,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因素較大,,中俄雙方在油氣定價問題上至今仍存有尚未解決的分歧,。
考慮到中俄能源合作在兩國政治交往與經濟發(fā)展領域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因此未來在擴大與深化中俄能源合作時,,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進一步落實既有的能源合作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確保協議落地,,盡快建設投產,。
第二,兩國高層及具體辦事部門要回應在價格等問題上的分歧,,積極設法解決,,確保能源進出口能夠在雙贏,、可持續(xù)的軌道上發(fā)展。
第三,,進一步拓展能源合作項目的上下游領域,,將能源合作從單純的大宗原料貿易發(fā)展成為涵蓋開發(fā)、冶煉,、運輸,、科研等全領域的綜合合作。
第四,,中俄兩國作為全球能源消費與供應大國,,理應共同協作,在能源生產信息,、能源消費信息,、能源儲備信息、能源安全威脅情報四個領域加強共享建設,,打造能源安全信息溝通網絡,,建設全球能源安全治理新平臺。(戚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海外安全研究所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