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在奧地利維也納,,俄羅斯能源部長諾瓦克、沙特阿拉伯石油大臣法利赫,、阿聯酋能源部長馬茲魯伊和歐佩克秘書長巴爾金多(從左至右)出席新聞發(fā)布會,。 (新華社發(fā))
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國的能源部長們在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維也納總部就增產石油達成一致,決定從7月份起增加原油產量,旨在為去年以來節(jié)節(jié)攀升的國際油價降溫,,平衡市場供需關系,。與此同時,亞洲主要石油進口國醞釀成立“買家俱樂部”,,以抗衡石油出口國聯盟“歐佩克+”,,兩者相互角力,推動國際能源格局持續(xù)深入變革,。
“歐佩克+”增產大有文章
歐佩克與俄羅斯等非歐佩克產油國日前在維也納達成共識,,決定從7月份開始適當增加原油產量,以促進市場供需平衡,。此次增產決定是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時隔18個月再次聯合行動,。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增產決定沒有明確數量指標,,市場傳聞約增產100萬桶/日,,由于部分歐佩克產油國能力有限,預計實際增產60萬桶/日,。
經過18個月180萬桶/日的聯合減產,,目前原油市場供過于求的狀況已得到根本扭轉,國際油價持續(xù)走高,,已處于產油國期望達到的價格區(qū)間,。對于產油國來說,油價既不能太低,,也不可太高,,維持一個穩(wěn)定的油價符合其長期利益。國際油價目前維持在每桶70美元左右,,無論對產油國還是消費國來說都是相對有利的,。如果油價再高的話,就會使大量資金投入到替代技術,,會加速替代行業(yè)的發(fā)展,,從而威脅石油產業(yè)的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5月份表示,,對石油價格的無休止上漲不感興趣,,每桶60美元的原油價格是均衡價格。
目前,,國際石油市場面臨拐點,,逐漸從先前的供大于求轉向供不應求。國際能源署(IEA)數據顯示,,2016年底達成的減產協(xié)議,,消化了多國的國際商業(yè)原油儲備,,達到了減產預期。美國原油庫存目前已不足4.3億桶,,比1年前銳減1億多桶,,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國家的總體商業(yè)原油儲備更是跌到201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IEA在最新月度報告中指出,,全球石油需求今后將穩(wěn)步增長,,如果歐佩克無法彌補石油供應不足,到明年全球可能面臨巨大的供應缺口,。
沙特能源部長法利赫表示,,今年下半年全球將面臨160萬桶/日至180萬桶/日的石油供給短缺,歐佩克不能容許這樣的短缺發(fā)生,,需要考慮釋放石油產量,。在以沙特為代表的歐佩克國家和以俄羅斯為代表的非歐佩克產油國推動下,,“歐佩克+”決定增加原油產出,,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
當然,,在此次維也納會議上,,歐佩克成員國對于是否增產,各方意見并不一致,,存在明顯分歧,。伊朗、伊拉克和委內瑞拉明確反對增產,,原因很簡單,,主要是增產能力不足。伊朗面臨美國制裁,,雖有足夠的油氣儲備,,但生產能力有限,且銷售渠道被美國“卡脖子”,,無法從增產的配額中獲得任何好處,。委內瑞拉石油產量正在不斷萎縮,對于增產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沙特、阿聯酋和科威特等海灣國家擁有一定的儲備產能,,有能力在短期內將儲備產能轉化為生產力,,向市場提供更多的原油,堅決支持增產,,這樣便可從更多的市場份額中獲取更多利益,。最終,主張增產的聲音壓過了反對的聲音。
多重因素驅動油價上漲
今年以來,,國際油價震蕩上行,,不斷攀高,布倫特原油一度突破80美元/桶大關,,創(chuàng)3年半以來新高,。與去年初的約30美元/桶相比,國際油價一年內的漲幅已高達150%,,上漲幅度相當可觀,。有分析認為,驅動本輪油價暴漲的原因,,主要是供需平衡的改變和地緣政治關系,。
首先是歐佩克聯手俄羅斯等國減產效果明顯。去年初,,歐佩克和俄羅斯等非歐佩克主要產油國達成的石油減產協(xié)議生效,,“歐佩克+”產油國降低原油產量180萬桶/日。此舉有效扭轉了先前全球原油市場供過于求的狀態(tài),。普氏能源對歐佩克成員國所做最新調查顯示,,今年4月份歐佩克原油產量已經連續(xù)3個月出現下降,降至近一年來的最低水平,,而且?guī)缀趺總€成員國的原油產量都在減少,。4月份歐佩克原油日產量為3200萬桶,比上月減少14萬桶,,比當初設定的原油產量上限3273萬桶要少73萬桶,。
其次是原油消費需求增加。隨著世界經濟回暖,,作為現代經濟體系的“血液”,,全球原油需求量隨之攀升。國際能源署,、美國能源信息署和歐佩克這三大權威機構均判斷認為全球原油需求增多,,并分別預計今年的原油日需求量為9930萬桶、10031萬桶和9870萬桶,,比去年大幅增加150萬桶,、179萬桶和163萬桶。美國的原油消費占全球的近四分之一,。美國石油協(xié)會(API)的統(tǒng)計顯示,,今年5月份美國石油需求為2030萬桶/日,達到了11年來同期的最高水平,。隨著北半球夏季的到來,,在駕駛出游高峰期需求的推動下,,美國原油消費需求將保持較旺盛水平。
再次是美國威脅制裁伊朗,。美國今年5月份宣布單方面退出“伊核協(xié)議”后,,要求包括英國、德國,、法國在內的所有國家在11月4日前停止從伊朗進口石油,,否則將面臨美國制裁,而且不會給予任何國家豁免,。伊朗石油部長贊加內表示,,由于美國的制裁措施,已經有客戶開始從伊朗撤退,。據報道,,包括法國道達爾,意大利埃尼,,西班牙雷普索爾,,希臘石油公司在內的多家歐洲能源公司已經開始縮減對伊朗石油的購買量。伊朗的原油出口量已從5月份的280萬桶/日減少到當前的250萬桶/日,。有分析認為,,如果美國及其盟友全部停止從伊朗進口原油,,國際原油市場將出現150萬桶/日的供應缺口,。
委內瑞拉經濟不景氣,原油產量不斷降低,,使國際油市供求關系進一步失衡,。作為拉美地區(qū)的石油出口大國,委內瑞拉當前面臨經濟困境,,使得該國石油公司的經營陷入泥潭,,在缺乏資金投入和維護的情況下,原油產量自2016年開始不斷下滑,,今年的產量降幅尤其明顯,。普氏能源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委內瑞拉的原油日產量已降至140萬桶,,比去年縮水三成,。目前,委內瑞拉原油產量已處于近30年來的最低水平,。
買賣雙方博弈之勢漸強
在頁巖氣革命和新能源開發(fā)浪潮沖擊下,,成立于上世紀60年代的歐佩克,在全球能源體系中的話語權已呈弱化趨勢,。如今,,僅憑自身力量,,歐佩克在維護國際油市穩(wěn)定和各成員國的利益方面,已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與其他主要石油出口國結盟,,形成新的石油輸出國卡特爾,成為歐佩克的戰(zhàn)略選擇,。
今年早些時候,,沙特王儲穆罕默德·薩勒曼就曾表示,沙特和俄羅斯正在討論將短期的石油減產協(xié)議轉變至10年至20年的長期協(xié)議,。俄羅斯能源部長努瓦克最近對媒體表示,,減產協(xié)議締約國正在醞釀新的協(xié)議,為今后的長期合作做鋪墊,,并考慮將合作機制制度化,,如有必要,會采取類似2016年達成的合作減產舉措,。英國咨詢機構IHS馬基特公司副主席丹尼爾·耶金對此分析認為,,沙特與俄羅斯希望結成石油聯盟,顯現歐佩克希望把減產協(xié)議“制度化”而非“一次性合作”的戰(zhàn)略企圖,。
歐佩克和俄羅斯都是重要的石油生產大戶,,在影響石油價格方面有著共同的利益。統(tǒng)計顯示,,目前歐佩克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俄羅斯石油產量占世界產量的八分之一,兩者之和占世界總產量的近一半,。沙特和俄羅斯方面的上述表態(tài),,被業(yè)內人士解讀為歐佩克和俄羅斯想在全球原油市場中形成長期的戰(zhàn)略聯盟,甚至可能意味著歐佩克組織的擴張,。歐佩克和俄羅斯聯手形成長期的戰(zhàn)略聯盟,,將會對國際油價產生重大影響。
面對石油出口國的結盟態(tài)勢,,亞洲主要石油進口國不甘示弱,,正醞釀成立“買家俱樂部”,報團取暖,,“眾籌”談判砝碼,,抗衡歐佩克對國際油價的主導地位,更好地維護石油消費國的利益,。印度對成立“買家俱樂部”表現出極大興趣,。彭博新聞社的報道稱,石油“買家俱樂部”還將包括日本和韓國等國,。
作為快速發(fā)展的新興經濟體,,印度的石油消費增長迅速,,而且基本依靠進口。歐佩克減產導致國際原油價格飆升,,迫使印度汽油,、柴油價格上漲,抬高通貨膨脹,,給印度經濟造成了很大壓力,。據報道,印度方面已與中國就聯合采購石油的可能性以及聯合談判降低原油在亞洲市場的溢價等問題展開了討論,。(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徐惠喜)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5月28日報道,考慮到油價在過去12個月上漲逾50%,,石油輸出國組織(簡稱:歐佩克)和俄羅斯正醞釀增產,。但對于它們可能采取的增產措施效果,人們仍有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