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馬龍《大鋼琴Ⅱ》專輯封面。資料圖片
尚·馬龍《夢與幻之間》專輯封面,。資料圖片
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可以有兩條路,,一是越走越深,二是越走越寬,。前者向著常人所不能企及之處,,后者向著音樂所未到達之處。如今,,古典,、流行、爵士,、搖滾,、電子、新世紀……各種音樂類型之間的壁壘和界限正在被打破,,音樂所能承載的意義遠比我們想象得要豐富:它是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它是包容的,,而不是排他的,;它是變化的,而不是程式化的,。創(chuàng)作者要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擁抱不同音樂和文化,在不斷創(chuàng)新中拓寬音樂的邊界,、激發(fā)音樂的無限可能,。
基于這樣的想法,多年前我從古典鋼琴演奏轉為新世紀風格創(chuàng)作,并游走于多種風格之間,。在很多次大膽涉足跨界后,,我的藝術風格逐漸走向融合。
融合侗族大歌與現(xiàn)代音樂
在眾多融合音樂專輯中,,2008年創(chuàng)作的《侗融》于我而言最具獨特意義,。“侗融”,,融的是侗族大歌和現(xiàn)代音樂,,這樣的組合聽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作為一種多聲部合唱形式,,侗族大歌沒有伴奏,,沒有指揮,精準度卻不亞于西方嚴謹?shù)暮吐暷J?。也正是因為沒有樂器伴奏,,它更加注重節(jié)奏的運用,用極其強烈,、充滿力量的旋律呈現(xiàn)排山倒海的氣勢和大開大合的情感,,讓人在高低起伏間聽到蟲鳴鳥叫、高山流水,、人間喧鬧,。
而我,恰好喜歡處理人聲,,喜歡與旋律打交道,。于是,我多次去貴州采風,,在貴州侗寨一住就是一周,,把當?shù)厮囆g家表演的侗族大歌錄下來,再帶回工作室,,用鋼琴,、薩克斯、打擊樂等樂器為其“伴奏”,。通常先形成旋律,,然后嘗試加入不同的和弦、節(jié)奏等,,看看哪種搭配最為協(xié)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