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底峽的藏族弟子那措·崔臣杰瓦曾這樣描寫師父的故鄉(xiāng):“東方薩霍爾殊勝地,坐落一座大城鎮(zhèn),,名叫毗訶羅普爾,,城中便是大王殿,宮殿輝煌寬又廣,,人稱金色勝幢宮,。”長期以來,,毗訶羅普爾古城一帶經常出土佛教和印度教的石雕,、磚雕、銘文,、銅幣等珍貴文物,,當?shù)卮迕裨陂_挖池塘和房屋地基時,也時常發(fā)現(xiàn)古代的磚墻和遺物,。
2010年,,孟加拉國發(fā)起了古城的考古工作,發(fā)現(xiàn)了密集的古磚,,但受限于資金和技術,,發(fā)掘一直未有大的進展。鑒于毗訶羅普爾與阿底峽以及中孟文明交流的淵源,,孟方希望得到中國的援助,。中國政府積極回應,這也成為中國與南亞次大陸國家間的首度考古協(xié)作。在中國駐孟大使館的精心安排下,,從2014年至2019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團隊前后6次赴孟加拉國,對毗訶羅普爾古城內的納提什瓦遺址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考古發(fā)掘,,發(fā)掘面積6000多平方米,,取得了重大成果。
用雙手觸摸古老的時代
“恒河之沙第一鋤如何揮下去,?怎么挖,?”合作剛剛開始,中孟兩國考古團隊就發(fā)生了理念上的碰撞,。孟加拉國考古學家主要采用歐洲普遍的發(fā)掘方法,,強調按深度和平面位置記錄遺跡。而在中國,,地層學經過長期的實踐,,已經非常純熟,尤其是對于土遺址的地層判斷和遺跡處理具有很大優(yōu)勢,。我們很耐心地同孟方考古人員溝通,,詳細講解中國方法的優(yōu)勢,最終贏得了孟方團隊的支持,。
納提什瓦遺址的第一期遺存是一座大乘佛教寺院,,一組龐大的塔院和僧院的綜合體,其中塔院包括四座佛塔,、帶有居住和儲藏功能的公共房屋,、主干道和位于佛塔周圍的廣場;僧院位于寺院的邊緣,,包括若干座僧舍和經多次修繕的食堂建筑,、浴室和排水溝。一道曲折隔墻將塔院與僧院分隔開來,,年代約在公元8至10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