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芳在交通運輸部機房工作,。新華社發(fā)(資料照片)
央視網消息:距離北斗系統(tǒng)建設的第一聲發(fā)令槍已過去22年,,“北斗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并將中國衛(wèi)星導航事業(yè)推向了世界頂峰,。王淑芳也將自己22年的青春奉獻給了“中國北斗”,。
她28歲擔任北斗設計師,,32歲擔任主任設計師,,既是兩代北斗系統(tǒng)方案的論證者,,也是4項國家軍用標準的執(zhí)筆者,,她的多項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
舍家為國 投身北斗
農村出身的王淑芳,,靠借錢讀完的大學,,畢業(yè)后本想盡快掙錢還債,贍養(yǎng)年邁的父母,,但一次偶然機會徹底改變了她的命運,。
1994年,北斗工程籌備組到北航招收學生,,習慣了自由發(fā)展的地方大學生大都不愿去軍隊,,王淑芳卻被北斗強軍富國的戰(zhàn)略意義所吸引?!爱敃r世界上只有美國的GPS和俄羅斯的GLONASS兩個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我國導航系統(tǒng)還處于空白領域。中國一定要搞北斗,!”23歲的她放棄了外企工作機會,,毅然投身北斗事業(yè),,負責北斗用戶機研制。
工作和生活條件的艱苦遠遠超出王淑芳的預料,?!皠偣ぷ髂顷噧海霾桓?,每個月只有三四百元的工資,,4個人住在一間宿舍里。辦公地點就在招待所,,悶熱的夏天,,只有一個搖頭扇在不停地轉?!?/p>
經過700多個日日夜夜的攻堅克難,,1997年夏天的夜晚,王淑芳和她的團隊見證了第一臺北斗用戶機的誕生,。這意味著北斗系統(tǒng)由理論變成了現實,,這一夜注定無眠!
當年,,沒有人知道北斗成功與否,,摸著石頭過河,一次次地試驗,、探索,,這背后吃過多少苦,邁過多少坎,,只有王淑芳自己知道,。她曾經不顧暈機嘔吐的不適,下飛機后馬上投入工作,,為查出一個技術問題,,把幾萬個“0101”二進制碼流全部打印出來,逐一比對,,逐點排查,,直到凌晨三點才把問題歸零;曾經為探索一個關鍵指標的標定方法,,試驗過十幾種技術方案,,直到問題得以解決;曾經連續(xù)48小時守候在模擬真空罐旁,,認真觀察記錄星地聯調的每一個數據,,同事們戲稱她為“鐵姑娘”。
無悔青春 逐夢北斗
一代北斗采用雙星定位技術,用戶機必須向衛(wèi)星發(fā)射信號才能定位,。由于沒有經驗可借鑒,,最初用戶機發(fā)射功率定為30瓦。這么強的信號對人體有沒有害,?能不能再降低,?帶著這些疑問,她帶領團隊對北斗系統(tǒng)進行全面測試,。炎炎夏日,,驕陽似火,一測就是幾個小時,,為了拿到更準確數據,,她連把傘都不敢撐;為測試惡略天氣對衛(wèi)星信號的影響,,她在東北連續(xù)蹲守一星期,,反復測試,反復比較,。用戶機按軍品設計,,不怕凍,可測試儀器都是民品,,一凍就“罷工”,,沒辦法,,她就解開大衣,,把測試儀器摟在懷里。
更多精彩請點擊:新聞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