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7日電 題:阿拉丁的新愿望海絲路上的一千零一夜
新華社記者何奕萍 李騰 邵杰
“相傳古時候,,在印度和中國之間的海島上,,有一個薩桑王國……”《一千零一夜》開篇第一句話就提到中國,。事實上,中國在這部名著中頻繁出現(xiàn),。《辛伯達航海旅行的故事》《裁縫的故事》等篇章中的人物都與“中國,、航海,、經(jīng)商”這三個詞相關(guān)。
宋《太平廣記》記錄了幾十個關(guān)于胡商來華經(jīng)商生活的故事,。
無獨有偶。宋人所編《太平廣記》記錄了在長安,、洛陽,、廣州、揚州等地40多個胡商的故事,,他們大多來自波斯,、大食等地區(qū),擅長經(jīng)商,,擅尋商機,,頻繁來華,。例如,有波斯胡老“商販于此,,已逾二十年”。又有老胡人買到寶貝后“泛舶歸大食去”,。
航海去中國,,泛舶歸大食。不同文明的各自講述,,共同復原出絲路的包容,、交融與繁榮。這些特性,,亙古不絕,,延綿至今。這些故事,,共同書寫出追逐夢想,、實現(xiàn)愿望的“新一千零一夜”。
八百年的飄香滿屋
雖是故事傳說,,但《一千零一夜》所反映的背景和一些基本事實不虛,。唐宋時期,大批阿拉伯人漂洋過海來到中國,,他們中包括商人、旅行家等,。后來,,不少人在中國沿海地區(qū)定居,繁衍生息,,其中就有現(xiàn)年63歲的泉州香料商人蒲良宮的祖先,。
據(jù)考證,蒲良宮的祖先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從中東經(jīng)東南亞輾轉(zhuǎn)來到中國,,先定居廣州,后移居泉州,。十三世紀中葉,,蒲氏家族中的蒲壽庚,依托當時極盛的海上絲路貿(mào)易,,成為泉州首屈一指的商賈,,史書稱其“擅蕃舶利者三十年”。那時,,蒲氏族人把中國商品沿著海上絲路運到中東,,又把產(chǎn)自中東的香料運回中國,。在蒲氏家族眼中,絲路,,就是“香路”,,就是生存之道。
阿拉伯人后裔蒲氏在福建永春先經(jīng)營的“蒲慶蘭香室”,。新華社記者 李騰 攝
蒲壽庚后人在泉州已繁衍至十九代,,傳承香料生意至今。蒲良宮是蒲壽庚第十七代孫,,在泉州永春縣達埔鎮(zhèn)經(jīng)營有“蒲慶蘭香室”,。香室內(nèi)展示的降真香、安息香等香料,,仍在散發(fā)昔日絲路的味道,。
蒲良宮小心地捧出一本《蒲氏族譜》。他按照書中的譜系圖,,講述每一代先人的故事,講述自己從5歲開始識香辨香直至練成“蒙眼識香”的故事,,講述他如何把家傳技藝傳授給后人與鄉(xiāng)親的故事。
蒲氏后人蒲良宮演示傳統(tǒng)制香工藝,。新華社記者 李騰 攝
香室屋后的平房,,是制香作坊。推開老木門,,香氣撲面,。像往常一樣,,蒲良宮卷袖,、碾粉、沾水,、甩水,將香芯展成扇形,,在香料壺內(nèi)滾動,,將香料均勻裹在香芯上。那份嫻熟與自信,,造就出一束如孔雀開屏般美麗的香花,。
萬里異域傳香,百年技藝傳承,。今天,,仍有一兩百名蒲氏后人生活在永春,,他們早已融入當?shù)厣睿鳛橹葡銈魅?,他們?nèi)韵窆糯菢雍秃M庀懔鲜兰医涣骷妓?,也把中國香傳播到海外?/p>
泉州永春縣一家制香廠員工在曬香。新華社記者 李騰 攝
更多精彩請點擊:新聞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