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當伯嚭將“與王永辭”和此前他“托子與齊”移花接木,,擺在一起后,一個天衣無縫的“錯覺相關”就憑空生成了,。
所謂錯覺相關,,就是指人們傾向于在毫不相干的兩件事或幾件事中發(fā)現(xiàn)相互間的關系,,甚至是因果關系。
這樣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頗為多見,。比如,,在香港的股市上,,一直流傳著一個“秋官效應”,亦稱“丁蟹效應”,。
秋官是演員鄭少秋的昵稱,。1992年10月,香港無線電視播出了由鄭少秋主演的電視劇集《大時代》,。故事講述由鄭少秋飾演的丁蟹,,經常在股票市場的熊市中借著拋空恒生指數(shù)期貨而獲取暴利,正好當時香港股市暴跌,,股民損失慘重,。
后來,有好事者注意到,,幾乎每次有鄭少秋參演的電視劇或節(jié)目播出時,,股票市場都會有明顯下跌。其中特別顯著的是,,1997年《江湖奇?zhèn)b傳》一經播出,,恒生指數(shù)竟然跌破了一萬點。隨后,,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及2000年的科網股泡沫破裂之時,,都有鄭少秋主演的電視劇上演。由此,,鄭少秋從一個影視明星變成了股市災星,。“丁蟹一出,,股市就瀉”,,也就成了香港股民眼中的金科玉律。
事實上,,身為演員的鄭少秋和股票市場并無任何的直接關聯(lián),。他出演的電視劇和股市的漲跌之間并無必然的邏輯關系。比如,,2012年5月21日,,鄭少秋主演的新劇《心戰(zhàn)》在TVB開播之后,5月23日港股就結束了連續(xù)4日的跌勢,??梢姡^的“丁蟹一出,,股市就瀉”純屬部分巧合而已,。
但是,,在“錯覺相關”的作用下,絕大多數(shù)香港股民還是將“秋官效應”奉為至寶,,深信不疑,。
同樣,伍子胥所做的“托子與齊”和所說的“與王永辭”其實和背叛吳國并沒有因果關系,。事實上,,伍子胥最后的話語中,毫無愧色地將自己比擬成“龍逢”和“比干”,,只要稍微動一下腦子,,就可以知道,一個以“龍逢”和“比干”自居的人,,怎么可能走上背國叛君的道路呢,?
但是,當初伍子胥出使齊國是去下戰(zhàn)書的,,齊吳兩國之間處于敵對狀態(tài),。伍子胥既勸諫夫差不要伐齊,又把兒子寄托到齊國,,顯而易見對齊國是別有青睞的,。任何一個國君,都不可能容忍自己的第一重臣,,將自己的兒子托付給敵國,。當伯嚭將這幾件事聯(lián)系在一起后,包括夫差在內的多數(shù)人,,都會覺得伍子胥早有預謀,,在安排好了兒子后,是要一走了之,,背叛吳國,,遠赴齊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