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丁一鳴、劉志敏):香港對于所謂“青年人”的年齡定義是15到24歲,。但教育從娃娃抓起,。香港要實施好國民教育,、培養(yǎng)下一代接班人的國族認同和愛國情懷,,從基礎教育開始培養(yǎng),,刻不容緩,。記者專訪了香港資助小學校長會主席賴子文,。
1997年香港回歸時,,看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賴子文心中所想的就是終于能夠大聲告訴他學校里的小學生們:我們回歸祖國了!
回歸20年以來,,香港的基礎教育制度不斷演進,,更實現(xiàn)了十二年免費教育,使得受教育機會更加普及與平等,。賴子文認為,,香港的教育在教授知識方面做得非常好,在國際上也是名列前茅,,但與此同時,,讓學生們能夠在知識學習以外得到更加多元的發(fā)展,是未來香港教育仍然可以提升的空間,,“每一個家長都期望以進入大學作為一個最終的目標,,但是我們知道每一個小朋友是有不同的才能。單一個目標,、單一個路向其實不能夠完全顧全小朋友的發(fā)展,。我們需要發(fā)揮不同的所長,。特別是在于我們的無論是學生老師還是家長里面,我們要清楚知道,,成績,、各科成績不是唯一的需求。我們更加要知道,,我們小朋友的品德,、或者他們的思考、思維能力,、或者他們共通的能力,、或者融合其它社會的溝通能力,是更加的重要,,所以我們要發(fā)揮小朋友的多元技能,。”
除了為學生們指出更多發(fā)展可能性以外,,賴子文認為,,香港基礎教育目前還欠缺的就是德育、尤其是國民教育,、培養(yǎng)學生們國族認同和愛國心方面的努力,。他說,殖民統(tǒng)治時代,,國民教育就缺位,,那是當時殖民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手法,企圖抹掉在香港的中國人的愛國情懷,。如今,,國土已經(jīng)回歸,國民教育就不能再繼續(xù)缺位,,“在認識我們自己的香港,、認識我們自己的祖國方面,我們更加要加強,,讓他們作為一個中國人,、作為一個香港人,是會有一個自豪的感覺,,而不是講所謂‘西方的月亮更亮一些’,。所以我們都期望我們的下一代,多一些認識我們自己的國家,,多一些對于我們自己國家有一個強烈的歸屬感,,因為始終無論怎么說,我們身體里面都流著中國人的血,,我們是中國人,,我們不能夠忘記自己這個身份,。”
20年間,,賴子文迎來送走一批又一批小學生,,年輕的面孔在變,但賴子文想要追求的國民教育理念沒有變,。他在自己的學校堅持實施全方位的國民教育,,同時也希望香港的學校都能投入更多的資源和精力,讓小朋友們從小就能培養(yǎng)起對祖國的熱愛,,“我們每一年都會有兩次到三次,帶我們小朋友返回內(nèi)地做一個交流,,讓他們認識到,、親眼見到國家的發(fā)展。那么,,親眼見到,,我相信他們的感受會最深,也都會最能夠觸動他們,,讓他們相信我們的國家已經(jīng)是非常繁榮,、做得非常好?!?/p>
在賴子文看來,,不僅小朋友們從小就要看到祖國的發(fā)展,香港本身教育制度也不能拒絕聆聽來自內(nèi)地的經(jīng)驗,。香港和內(nèi)地的基礎教育各有所長,,兩地可以在未來更多地合作,取長補短,,充實各自的基礎教育建設,,“香港的教育制度,我們的優(yōu)勝之處在于我們有一個很大的自由度,,并且管理上面比較有彈性,。內(nèi)地我們看到,在各科上面根基的建立,,做得非常之好,。如果我們兩者可以互相融合,就是香港教育制度的管理,、自由度,、比較能天馬行空一點的思考,同內(nèi)地扎實的基礎,,能夠互相合并在一起,,相信不論對香港還是對內(nèi)地的教育發(fā)展,,都會有再進一步的幫助或者影響?!?/p>
在訪談過程中,,賴子文在表達時一直充滿熱情,直到訪談的最后,,他又回憶起20年前政權交接的那一瞬間,。他說,那時候他感覺到自己不再是一個無根的人了,。他盼望并且相信,,國民教育就是一個辛勤的園丁,讓香港未來的主人翁,,深深扎根在祖國的土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