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位年少而大志在胸,、勵精圖治的帝王形象的描繪,確實存在一定難度,。畢竟當時他只有18歲,,面部表情若過于成熟,便與其實際年齡不符,;畫得與其年齡相仿,,又不免顯得稚嫩。所以在人物塑造上,,我們主要抓住了他“年少有為”的特點:雖然他是在認真親耕,,兩眼卻沒有緊緊死盯住耕牛,而是流露出憂心忡忡、心系天下的略顯凝重的表情,,這與福臨當時的處境不無關系,。
關于順治帝親耕先農行躬耕之禮典,并沒有留下太多的記載,,更沒有任何圖像資料存世,。我們到先農壇考察時,發(fā)現(xiàn)了一幅描繪雍正帝躬耕先農壇的長卷繪畫復制品,。與《乾隆南巡圖》,、《乾隆大閱圖》那類如意館畫家所繪的風格一樣,這幅畫畫得十分具體,,儀式場面宏大,,人物眾多,但只是個場面記錄,,藝術性不高,,卻極有參照價值。此外明代詩人吳寬還有一首詩:“春郊風動彩旗新,,快睹黃衣是圣人,。盛禮肇行非自漢,古詩猶在宛如豳,。朝臣共助三推止,,野樂全勝九奏頻。稼穡先知端可賀,,粢盛不獨備明禋,。”這首詩生動描繪出一幅春郊帝王躬耕祭祀的景象,。兩者都為創(chuàng)作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材料,。
至于祭祀禮節(jié)和過程,雍正祭祀的相關文字描述十分細致,,可作為重要參照——親王三人,、六部、都察院,、理藩院等官員九人從耕,,禮部尚書主持,鴻臚寺鳴贊,,順天府府尹,、戶部尚書、耆老(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紳)上,、中,、下農夫數(shù)人,,每個官員的站位、禮儀程序也都記載得非常具體,。此外,,直觀感受也是我們需要的,畢竟心里有底,,對創(chuàng)作來說才是最基本的,。構草圖時,因為求真求全,,畫面效果不好,,人物太多顯得擁擠,從畫面整體效果考量,,在后來做了必要的取舍,。畫法的選擇上,,為了充分表現(xiàn)盛大的皇家禮典氛圍,,用通幅作品營造一種富麗華貴、莊重肅穆的效果,,我們采取了工穩(wěn)的水墨重彩相結合的藝術形式,。
歷史畫創(chuàng)作,首先要堅持“忠實歷史原貌”的總體精神,。在禮儀規(guī)制,、人物位置和服裝道具上是不能出錯的,因此要經常向文史專家請教,。為了畫好耕牛,,我們還特地去往延慶大莊科鄉(xiāng)考察,如今拴犁的耕牛已經很少了,,好不容易才找到一頭,。另外一開始畫時,犁是紅色的,,去先農壇展室參觀后才得知帝王用的犁是黃色的,,即使原來的色彩關系非常好看,也必須要改正過來,。
歷史題材的美術創(chuàng)作與自由創(chuàng)作不同,,有其特殊規(guī)律,當務之急就是要準確理解史實和藝術之間的辯證關系,,務必還原出歷史的狀貌,。而它最終的呈現(xiàn)方式,還是一件美術作品,,并非原封不動的歷史記錄或圖解,,這就要求創(chuàng)作者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度”,,一旦掌控不好,無論是在哪方面出現(xiàn)偏差,,都會影響到創(chuàng)作的質量,。總之,,歷史題材的美術創(chuàng)作,,應該定位為“藝術地再現(xiàn)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