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了讀什么書的問題,,我們才真正進入了怎樣讀書的問題,。魯迅先生認為,,讀書至少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職業(yè)的讀書,,譬如升學,、備課等與飯碗有關的讀書,;另一種是嗜好的讀書,,沒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讀書,。嗜好的讀書就如游公園,,可以隨著自己的個人興致來去,,但是,職業(yè)的讀書必須和現(xiàn)實社會接觸,,把書讀活,。周國平先生將自己讀書的特點歸納如下:第一個是“不務正業(yè)”;第二個是“不走彎路,直奔大師”,;第三個是“不求甚解,,為我所用”。關于讀書的方法,,胡適先生提倡,,第一要精;第二要博,;讀書要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馮友蘭先生將自己的讀書經驗與方法總結為四點:精其選、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作家劉堂江曾經研究過巴金,、夏丏尊以及秦牧的讀書方法,,巴金的讀書方法是“回憶法”,即靜坐在那里回憶自己曾經讀過的書,,屬于讀書而無書;夏丏尊的讀書方法是“蔓延法”,,即以精讀的文章或者書籍為出發(fā)點,,向四面八方蔓延,將內容相關的書聯(lián)系起來讀,;秦牧的讀書方法是“鯨吞牛食法”,,“鯨吞”指的是泛讀,“牛食”指的是精讀,,兩者互相結合,,調配得當。湯一介先生將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奉為自己的讀書觀,。由是觀之,,讀書是來不得半點馬虎的,需要讀書人加倍勤奮地付出,,同時,,讀書還要做到活學活用。
讀書更是一門藝術。通過讀書產生的美好的遐想,、美妙的感覺,,可以帶給讀書人一種優(yōu)雅和風味。譬如,,楊絳先生把讀書比作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對質,。”作家畢淑敏認為,,讀書的感覺有些像吃,,像烈火烹油的滿漢全席,為大享樂,;有些像睡,,讀完名著仿佛從酣然夢幻中醒來,重又生機盎然,;有些像搏斗,,我們在較量中蓬勃了自我,迸發(fā)出從未有過的力量,。作家何永炎先生提到跟很多讀書人一樣,,自己也有著枕邊閱讀的習慣。作家陳村認為,,讀書的最佳姿勢,,“當然以躺臥為首選姿勢”“能躺著看的書方是好書”。
正如該書封面上那幅版畫:一本打開的書與一杯熱騰騰的咖啡,,這是本透著一股書香味,,散發(fā)著一絲書卷氣的裝幀雅致的好書?!蹲x書的方法與藝術》對當今的青少年,,尤其是大學生的閱讀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于年輕讀者的閱讀習慣養(yǎng)成,、閱讀方法掌握,、閱讀旨趣塑造均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年輕人掌握了讀書的方法與藝術,才能正確開啟閱讀之旅,,實現(xiàn)自己的出彩人生,。尤其是在傳統(tǒng)紙質閱讀日益式微的當下,如何讓年輕人多一份書卷氣,,多一點書香味,,我想,這也是書香社會構建并永遠延續(xù)下去的關鍵之處,。
(作者:劉永紅,,系人民出版社《新華文摘》雜志讀書與傳媒專欄編輯、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