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5日上午,,由IBM,,基金會中心網,DAL 數據應用學院和北京三一基金會聯合主辦,,靈析支持的 “中國社會公益數據力論壇暨公益數據駭客松頒獎典禮” 在京舉辦,。本次論壇結合IBM首發(fā)的《IBM公益行業(yè)數據應用全球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對公益數據的現狀和未來展開了深入而全面的討論,。
《IBM全球公益數據力發(fā)展白皮書》放眼全球公益行業(yè)的數據應用,,對來自全球330個機構進行調研,將機構以數據的使用和分析水平劃分為六個階段:被動型,、描述型,、診斷型、預測型,、規(guī)定型,、AI/認知型。調研表明,,盡管存在諸多優(yōu)點,,但大多數非營利組織仍處于數據分析之旅的早期階段,而這背后的主要障礙在于預算,、技術和人才,。
反觀我們國內本土公益機構的數據發(fā)展,也不容樂觀,。根據一個基于靈析 DPI (Data Power Index)機構數據力為指標的調查發(fā)現(DPI 從五個維度綜合反應機構的傳播,、互動、籌資方面的數據能力),,1142個隨機樣本中僅有 10.6% 的樣本機構 DPI≥5,,這個數據橫向對比「白皮書」的數據劃分標準,,最多對應的是「診斷型」階段。這意味著,,每周都有業(yè)務數據更新,,在利益相關方管理中初步建立電子檔案,有一定的歷史數據分析習慣的機構僅是國內機構中占比很小的一部分,。
除了國際上公益同行普遍面臨的障礙,,國內機構數據之旅的主要問題,呈現出本土化的特征:對數據認知不全面,,大多數僅限于籌資層面,,而非社會價值層面;缺乏恰當的資金與人才投入,;缺乏催化公益數據發(fā)揮價值的生態(tài)系統,。結合《白皮書》的建議,此類問題的解決,,國內組織同樣可以通過提升員工技能和外包,,采用經濟實惠的技術,就資金進行談判以及參與生態(tài)系統構建等方式,,實現跳躍式發(fā)展,。
IBM 和靈析就從去年7月份開始親身踐行,先后在廣州,、深圳,、成都、大連以及北京展開「玩轉數據公益」IBM Watson Analytics(WA)實戰(zhàn)工作坊,,通過自身的技術專長幫助中國公益機構提升數據分析及使用的實踐能力,。該系列工作坊成效巨大,江門市蓬江區(qū)社會工作協會麥曉瑩表示:“WA不僅讓我們對自身機構的服務規(guī)劃有了啟發(fā),,也加強了我們對數據分析的意識,,還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新技能的大門。以后要進一步加強數據分析意識,,將不同因素進行相對分析,,在本地區(qū)開展數據分析,同時注重機構的數據管理和提高數據意識,?!?/p>
此次「中國公益數據力論壇」讓公益機構看到了目前行業(yè)的數據發(fā)展現狀,國內公益機構急迫需要建立深入的數據分析意識和能力,,以驅動更深刻的變革,。參加活動的各方也對此達成了共識,公益數據的應用不僅僅局限在籌款,機構應該在關注自身數據使用的同時,,更著眼與公益行業(yè)的數據應用,,通過數據共享、數據交換,,建立完整的數據生態(tài)系統,,發(fā)揮數據的社會價值。現場數據專家呼吁更多政策的支持,,從源頭保證機構數據的質量,,作為數據共享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