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題為《老人撫養(yǎng)孫子14年考上復旦,,發(fā)現(xiàn)“去世”兒子還活著》的新聞在網(wǎng)上熱傳,后被證實為假新聞,。經(jīng)查,編造者何某,,為襄陽某監(jiān)獄教育科副科長,。目前,何某已被單位停職,。談及撰寫這篇文章的初衷,,何某自稱,他寫的是文學作品,,沒想到轉成了新聞,。
造假者操守全無,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造假者還是一名從事司法工作的獄警,。為了那一點點的名和利,杜撰出這么一個故事,,是不是太過急功近利了,。作者稱自己寫的是文學作品,當然是一種詭辯,,全文打的是記者的旗號,,文內的人物有名有姓,有詳細地址,,這不是新聞是什么,?
就情節(jié)而言,故事編得不可謂不精彩,,幾個主角的命運,,一波三折,峰回路轉,,作為文學作品,,讀一讀無妨,可是作為新聞,,它的破綻就太多了,。首先是情節(jié)太過離奇,,老人確認兒子離世竟然只靠一個電話,這也太草率了點,。親情關系冷漠至此,,不需要質疑一下嗎?而老人得知事情的真相,,卻是在孫子的手機里,,發(fā)現(xiàn)了一張兒子兒媳孫子的合照。這得是多大一個陰謀啊,,不覺得奇怪,?其次,新聞來源交待不清,,一篇合格的新聞,,每一個新聞事實都需要提供消息源,是自己聽到的看到的,,要寫出來,,是轉述別人的話也要標明出處,而這篇新聞從頭到尾就只有單方面的述說,。作者完全可以找村里核實一下,,找左鄰右舍旁證一下,這些沒有,,其實已經(jīng)值得打個問號了,。更重要的是,它對人倫的漠視,,兒子為了躲避贍養(yǎng)責任詐死,,媳婦丟下年幼的兒子玩失蹤,一家三口分離十幾年,,最后又合起伙來騙老人,,這些電影中才有的情節(jié),可是在這篇新聞里卻讓這位老人全碰上了,。這種人倫盡失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作者是在編故事,但他顯然還不滿足于編故事,,作為文學作品,,讀者讀完笑笑也就罷了,但包裝成新聞,,它就有了傳播力,,就有了成為談資的基礎。事后的熱傳也說明了這一點。造假者喜歡離奇,,觀眾是不是也喜歡獵奇,,他大膽編,讀者不假思索地信,。兩者之間是有關系的,。假新聞的熱度是一個人一個人轉發(fā)出來的,我相信,,有些假新聞是需要等待辟謠新聞的出現(xiàn)的,,比如昨天傳某位著名企業(yè)家離世消息,觀眾無從得知真假,,需要當事人及時發(fā)聲,,可是對這篇文章,稍微謹慎一點,、思慮一下,,還是能發(fā)現(xiàn)破綻的,。
前段時間,,也有一篇很像真人真事的文學作品,一度在朋友圈里刷屏,。這篇叫《親愛的,,對不起,我要去跟別人結婚了》的文章熱烈地回憶了自己與地震中遇難的女友的感情,。從文學角度說,,這個故事真的非常的感人,一個男人對死去的前女友念念不忘,,“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頭,,半緣修道半緣君”,。這位老兄更厲害,從萬花叢中過,,竟也能片葉不沾身,。可是拋開那些華麗的詞藻,,這是一個身體老是出軌,,可精神永遠忠誠的情場高手。
當造假者被停職,,大家感嘆新聞又一次反轉時,,是不是也該反思一下,忽視細節(jié),忽視了實證精神,,忽視常識,,就會走上不歸路。
(本報評論員:高路 原標題:假新聞熱轉,,誰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