崳山邊防派出所“邊警驛站”官兵在為游客介紹旅游路線,。
柴逸扉攝
崳山島地處福建東南沿海,,素有“海上明珠”“南國美玉”之稱。小島風光旖旎,,有著“海中有島,島中落湖,,天湖映月,,草甸千頃”的絕美景觀,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游客慕名而來,。2005年,,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 “中國十大最美海島”之一,。
駐守這個美麗海島的崳山邊防派出所,立足游客需求,,延伸服務觸角,,創(chuàng)新推行“旅游警務”模式,建立閩東首個“邊警驛站”,,把每名游客的大事小情辦實做細,,擦亮“平安山海游”的金字招牌。
“邊警驛站”,,游客遠方的家,!
波濤拍岸,鷗鳥翱翔,。踏上崳山碼頭,,不遠處一座原木色格調的“邊警驛站”十分搶眼。
第一次來崳山島游玩的浙江籍游客王女士,,走進“邊警驛站”就被這里的服務設施所吸引,,連連贊嘆:“在全國各地跑了很多景區(qū),‘邊警驛站’還是第一次見,,空間不算大,,但服務很溫馨?!?/p>
今年6月,, 崳山邊防派出所建成“邊警驛站”并投入運行,不到20平方米的空間里,,設有游客休息區(qū),、手機充電臺、照片打印機,、應急醫(yī)藥箱,、失物認領臺、旅游咨詢APP等17個服務設施,,隨時為游客提供便捷服務,。崳山邊防派出所教導員談嵩介紹說,“邊警驛站”每個服務設施都是根據(jù)游客的需求量身定做的,,很多“驢友”管它叫“旅游服務大管家”,。
在“邊警驛站”的留言墻上,游客的萌照琳瑯滿目,,照片上還留有游客寄語,。其中一句:“邊警驛站,就是游客遠方的家,!”讓官兵們倍感欣慰,。
“邊警驛站”成立至今,,已接待游客1.3萬余人次,為游客排憂解難365個,,接收游客留言,、短信、微信贊譽89條,,實現(xiàn)了服務游客“零距離”,、服務時間“零延誤”、服務態(tài)度“零投訴”,。
平安旅游,,用腳走出來的!
在“邊警驛站”,,官兵們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每天晚上巡邏回來,都要打開手機“微信步數(shù)”比一比,。所長陳峰說:“在島上,,官兵巡邏靠的是兩條腿,微信步數(shù)代表的就是工作量,。一天下來,,有的官兵可超過4萬步,低于2萬步的都會被大家拿來調侃,?!?/p>
近年來,隨著崳山旅游的蓬勃發(fā)展,,各地往來游客與日俱增,。每逢旅游“黃金期”,日游客量達5000多人,。然而,,崳山島面積小,食宿,、交通等基礎設施跟不上,,因插隊乘車、爭搶餐位,、哄抬物價引發(fā)的矛盾糾紛也隨之增多,。崳山邊防派出所副教導員劉冰說:“別人是喜歡過節(jié),而我們是害怕過節(jié),。一過節(jié),,涉及游客的糾紛就多,雖然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處理不好就會鬧出事情來,。”
除了化解矛盾糾紛外,,崳山邊防派出所立足景區(qū)治安特點,,創(chuàng)新“腳板+平板”防控模式,在“邊警驛站”建立集指揮,、研判,、預警、巡查和監(jiān)督于一體的勤務指揮室,,把防控觸角延伸到景區(qū)的每個碼頭,、每條街道。如今,,官兵坐在值班室輕點鼠標,,景區(qū)情況即可盡收眼底,警情處置更加精準迅速,。
聯(lián)動救助,,游客有了“護身符”!
作為軍民融合救助隊的第一批隊員,,35歲的蘆竹村漁民林祖應已有7次配合邊防官兵參與救援的經(jīng)歷,。
去年國慶節(jié)期間,一名來自上海的江姓游客吃過晚飯,,獨自一人在景區(qū)散步,,由于越過景區(qū)設定路線,步入手機信號盲區(qū),,到當晚9時20分仍聯(lián)系不上,。接警后,副所長曹長沙立即啟動軍民融合救助機制,,發(fā)動島上8名群眾上山搜救,。一路上,熟悉地形的林祖應領著搜救隊員爬山路,、破荊棘,,連續(xù)奮戰(zhàn)8個多小時,最終在天鵝山背面山坡找到失聯(lián)游客,。
林祖應說,,現(xiàn)在軍民融合救助隊已是家喻戶曉,哪里有險情,,這支隊伍就會出現(xiàn)在哪里,。據(jù)了解,崳山軍民融合救助隊成立至今,,已救助和轉移受困游客3000余人,,景區(qū)未發(fā)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和亡人事故,,救助隊的電話號碼被譽為游客的“護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