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三方平臺,,誰給了你“告密”的權利,?
“我確實想跳槽,但還沒考慮清楚,,只是更新了簡歷,,現(xiàn)在老板都知道了,我真是‘騎虎難下’,,不知道該怎么辦了,。”近日,在北京一家語言培訓學校工作的李先生無奈道,。
采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更新簡歷卻被“告密”,,李先生的遭遇不是個例,。
對勞動者而言,跳槽的順序多是先找好“下家”再辭職,。然而,,不少勞動者表示,“前腳剛更新簡歷,,后腳就被單位人事部門叫去談話”,。那么,是誰在“告密”,?對此,,《工人日報》記者進行了一番調(diào)查。
第三方平臺“告密”跳槽動向
“我覺得隱私受到了侵犯,?!痹谏虾R患医鹑诠緭慰蛻艚?jīng)理的孫先生告訴記者,因工作經(jīng)驗豐富,,他想去更好的平臺發(fā)展,但考慮到房租和日常開支的壓力,,孫先生想找到下一家公司后再提辭職,。
然而,當他在求職網(wǎng)站上更新了簡歷,,隔天就被公司的人事部門叫去詢問離職一事,,“雖然離職是遲早的事,但畢竟在這里工作了這么多年,,想跟公司好聚好散,。但如此被公司‘監(jiān)視’,太讓人心寒了,?!?/p>
記者了解到,孫先生所在的公司是通過第三方平臺提供的“人才流失預警機制”功能從而掌握了員工動向,。第三方平臺利用技術手段獲取其員工數(shù)據(jù)后,,借助數(shù)據(jù)分析為該公司生成員工流失報告,公司只需支付一定費用就能享有這項服務,。
采訪中,,針對第三方平臺提供的“人才流失預警機制”,,勞動者態(tài)度不一。
從事房屋銷售的裴先生認為“沒底線”,。在他看來,勞動者有擇業(yè)的自由,。在沒完全決定是否要離職時,,如果因第三方平臺泄露簡歷更新信息而導致勞動者被辭退或降薪,“那勞動者找誰說理去,?知道自己的簡歷信息被用人單位監(jiān)控,,就算勉強留下來,,以后用工雙方缺乏信任,,也沒法好好合作了,說是幫助單位留住人才,,其實就是販賣信息,。”
不過,,也有人認為要辯證看待“人才流失預警機制”?!跋朕o職,,無外乎對薪資待遇不滿,正好可以借此機會提出加薪要求,。而對鐵了心要辭職的人來說,,用人單位的人事部門是不是提前知道并不重要?!痹诒本┮患译s志社新媒體部門工作的張女士說,。
花1350元就能獲取跳槽“預警”
記者在網(wǎng)上檢索后發(fā)現(xiàn)了一家提供“人才流失預警”服務的平臺,介紹可以基于大數(shù)據(jù)智能化監(jiān)控企業(yè)人才流失風險,,“讓人員異動早知道”,。
點擊該平臺的“流失預警”選項后,記者隨機綁定了一家公司,,顯示需付1350元成為會員,,才可獲取相關服務。該會員一年有效,,可享實時監(jiān)控員工動態(tài),、流失預警第一時間推送、專屬客服通道等服務,。
從網(wǎng)友使用截圖來看,,該平臺在獲取相關數(shù)據(jù)后,,會向服務對象發(fā)出“新發(fā)現(xiàn)1名員工有跳槽可能,請盡快查看”的信息,。同時,,還有HR專家提醒:員工跳槽存在多方面誘因,發(fā)現(xiàn)跳槽風險后,,請不要直接質疑員工或攤牌式溝通,,否則可能會導致員工的情緒化反應,甚至對企業(yè)造成負能量擴散,。
在北京一家廣告公司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沈女士認為,,第三方平臺提供此類服務就是打著“預警”的旗號侵犯他人隱私,并以此牟利,。
“用人單位要掌握員工近況,,應在平時多留意其行為狀態(tài),,并及時和員工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如果人員頻繁流失,,管理者首先應自我反思,,而不是借助非法獲取數(shù)據(jù)的手段來監(jiān)視員工。這樣做就算留住了人,,也留不住心,。”沈女士認為,,用人單位和員工之間應該保留最基本的信任和尊重,。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力資源從業(yè)人員與沈女士持不同觀點,他所在的公司購買了“預警”服務,,“企業(yè)重新招人,、培訓等成本較大。通過‘預警’,,能相對減少成本,、降低離職率。另外也能通過與員工的談話,,了解公司在人員管理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因“預警”而被侵權的維權難度大
“如果因更新簡歷被‘告密’,,導致勞動者被單位辭退或降薪,,且侵權事實容易認定,,基于違法事實,勞動者可向網(wǎng)信部門及其他監(jiān)管機關投訴舉報,?!北本┻_曉律師事務所實習律師朱思睿告訴記者。
“不過類似情況,,勞動者維權并不容易,。”在他看來,,維權難的原因在于,,勞動者難以證明是第三方平臺泄露簡歷更新信息而導致自己被辭退或降薪,另一方面,,如果因泄露數(shù)據(jù)給勞動者造成損失,,勞動者可依法要求賠償,但離職帶來的財產(chǎn)損失缺乏認定程序,,難以證明,,這給勞動者要求賠償造成困難。
西安市的一名律師告訴記者,,互聯(lián)網(wǎng)是目前個人信息受到侵犯最常見的領域之一,。考慮到個人信息保護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在多部法律中均有個人信息保護條款的規(guī)定,,針對某些特殊問題也單獨制定和發(fā)布了法律法規(guī),如《網(wǎng)絡安全法》等,,但仍然缺乏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規(guī),。
對此觀點,,北京市尚公(西安)律師事務所律師張煜表示認同,。他告訴記者,關于公民個人信息的問題早前就有研究,,立法也在持續(xù)不斷修訂中,,但目前為止還沒有出臺專門針對個人信息安全的完整的法律。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廣東公司董事長魏明提議加快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并加強APP“越界”收集信息的治理,。
記者獲悉,,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將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列入本屆立法規(guī)劃。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姚青松提醒道,,個人應具備對自我信息的保護意識,,例如能虛擬的信息盡量虛擬,,不要到處使用相同的口令,尤其是重要網(wǎng)站的口令要保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