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不明真相的群眾將資金注入這些詐騙軟件后,“客服”便會以種種理由推脫,、延遲資金與收益的兌付,,直至完全失聯(lián)。
如何辨別假冒慈善名義的詐騙行為,?
在生活中,,見到“紅頭文件”,我們通常都會認為這一定是政府部門發(fā)放的,,這也成為很多人上當受騙的關鍵一環(huán),,那么我們該如何識別這些假冒慈善行為呢?不久前,,公安部刑事偵查局,、民政部慈善事業(yè)促進司就聯(lián)合發(fā)布了風險提示。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規(guī)定,,慈善捐贈的核心本質是公益性和非營利性,,任何聲稱通過捐贈可以獲利的,承諾大額捐贈并要求預付費用的,社會公眾都要提高警惕,,避免因“天上掉餡餅”的誘惑而上當受騙,。
社會公眾在向某組織捐贈前,可以通過全國慈善信息公開平臺“慈善中國”(cszg.mca.gov.cn)查詢該組織是不是民政部門依法登記的慈善組織,、是否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等信息,。
面對一些“捐款”鏈接時,應當加強對相關銀行賬號等信息的核實,,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慈善組織在接受大額捐贈前,也應當核實捐贈人的身份,、捐贈來源及資金的合法性,。通過官方渠道驗證捐贈人的背景及資信情況,確保捐贈的真實性,。
中國慈善聯(lián)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馮亞平表示,,這些騙局有共同特點:
不法分子利用公眾愛心和對慈善的熱情,假冒或偽造慈善組織的身份,,來騙取公眾信任,。
一旦取得信任,就會編造一些看似很正規(guī)的,、吸引人的虛假項目或活動,,來誘導公眾。
提示大家,,遇到任何聲稱捐贈能獲利等假借慈善名義騙取財產(chǎn)的行為,,一定要謹防上當,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
(總臺央視記者李玉梅 趙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