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當年的歷史,王淳華導演決定放棄演播室的方案,,專門搭建了戲劇特有的場景,,再現當年的真實生活和排練場,。引入3D特效和摳像技術,拍是在景片前拍的,,但成片效果極有縱深感,。《人民的藝術》的采訪對象從102歲的葉子老人,,鄭榕,、藍天野、朱琳,、蘇民等老藝術家,,到楊立新、濮存昕,、宋丹丹,、梁冠華、何冰,、王斑等中青年演員,;既有梁秉堃、田本相,、蘇叔陽等理論家,,也有白巖松、姜文,、馮小剛等社會名流,。
《人民的藝術》采訪現場
人藝既是現實主義戲劇流派的集大成者,在話劇觀眾心目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一座歷經60年風雨,、見證共和國滄桑的文化地標,《人民的藝術》展現了人藝戲劇的恢宏華美,,也留存了一段多人口述的話劇信史,。經此一役,王淳華的創(chuàng)作拼圖臻于完整——電影,、電視劇,、音樂、戲劇,,當代最流行也是最有影響力的文藝形式全部納入了她的紀錄片版圖,。
回顧王淳華導演十幾年的文化紀錄片之路,她已經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特色:
時間縱向上,,每一次出擊都是對共和國文化史的梳理,、搶救和打撈,在光影之間鐫刻歲月的年輪;表現手法上,,每一部都非常重視歷史細節(jié)的再現,,情感共鳴的生發(fā),總能勾起觀眾淚流滿面或者無限悵惘的回憶,;作品梳理上,,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盡數納入視野,,條分縷析,給出精確坐標,??梢哉f,把王淳華打造的四部文化紀錄片看了,,共和國的文藝風云也就盡收眼底了,。
而在完成了基于影視、音樂,、戲劇的視聽文化紀錄片之后,,王淳華又以《大西山》開啟了歷史、地理文化紀錄片的征程,。關于未來,,她從不給自己設限,愿意嘗試各種可能,。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北京八百年建都史,有太多值得探索和挖掘的文化瑰寶,。目前,,她已經暫時把目光從京西的大山中抽離,,移向京北蜿蜒曲折的長城文化和京東煙波迷離的運河文化。她希望在此后的導演生涯里,,能完成《北京文化三部曲》,,用紀錄片繪制出通向北京悠遠歷史和山川地理的“清明上河圖”,。
王淳華其人
國家一級導演。北京電視臺大型節(jié)目負責人,。
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本科及德國西柏林“D·W”高級電視管理專業(yè)。作為總導演,、制片人策劃制作的影視節(jié)目,、專題,、晚會數百項,多次擔當大型慶典活動總導演,。
2000年起進入紀錄片領域并深耕于此,,長于以時空和主題為經緯線梳理新中國的文化建樹,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大眾文藝視角之間穿梭自如,,重細節(jié),、重情感的切入方式總能勾起觀眾的共同回憶。紀錄片代表作品有《重返巴格達》《世紀影人》《歲月如歌》《百花》《人民的藝術》以及《大西山》,。
更多精彩請點擊:新聞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