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茂縣土門鎮(zhèn),,考古工作者在山間古道進行考察,發(fā)現(xiàn)一處人工修筑的痕跡,。
四川盆地西北邊緣,,綿延200多千米的龍門山脈起起伏伏,,在東西兩麓孕育出漢羌兩族不同的文化味道。
在這,,五千年的古老文化在黃土里發(fā)酵,。近年來,山脈的兩側(cè),,新石器時代遺址相繼出土:東麓,,營盤山、波西等遺址的發(fā)現(xiàn),,開啟了岷江河谷的先民密碼,;在山脈的西麓,什邡桂圓橋等遺址的面世,,則掀開了成都平原文明源頭的面紗一角,。
細考遺址的文物,,考古專家發(fā)現(xiàn),,兩麓的遺址,呈現(xiàn)出較高相似的文化面貌,。專家相信,,道一風同并非偶然,一條古蜀道曾經(jīng)存在,。5千年前,,部分東麓的先民翻過平均海拔3000米的龍門山,進入成都平原,,繁衍生息,。
6月5日,一支考古探險隊伍來到四川阿壩州,,攀爬龍門山脈,。在茂縣土門,海拔2000米的山腰間,隨著腳下的山路豁然開闊,,一條廢棄三十年的古蜀道驚現(xiàn)眼前,。道路寬2米,容得下3匹馬通過,,可謂古代的“高速路”,。據(jù)初步考證,道路廢棄了三十多年,。
"古道尋蹤"
龍門山脈探索古蜀道
6月5日,,阿壩茂縣,“古蜀文明早期遺址調(diào)查-穿越龍門山脈”考古行動啟動,。行動的實踐者,,是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lián)合德陽、阿壩等地文博機構(gòu)組成的“古蜀文明先遣隊”,。他們要共同調(diào)查龍門山脈遺址,探索古蜀文明的萌芽之路,。
第一站,,土門鄉(xiāng)。10點半,,考古探險隊從茂縣縣城出發(fā)了,,抵達羊坪村后,當?shù)鼐用窀队裾聨ьI(lǐng)著他們,,挺進龍門山脈,。尋找一個古城遺址是當天的探索目的,而遺址的線索,,正是付玉章提供的,。
考古院萬嬌是古蜀文明早期遺址項目的負責人,上個月,,付玉章告訴她,,在茂縣土門,有一個古城,,后來在汶川地震時,,被填埋了。這引起了她的興趣,,去年,,她在看電子地圖時,就留意到在土門,,有一個叫“古城”的地方,。
萬嬌說,茂縣發(fā)現(xiàn)過許多重要遺址,年代悠遠,,遺存豐富,。但所發(fā)現(xiàn)遺址都是先民聚落點,一直以來,,諸如成都平原距今4500年的寶墩文化那樣,,由城墻圍住的古城遺址,并未出現(xiàn)過,。閱讀資料方覺淺,,于是,接到線索后,,她決定躬行前往,。就在下決定時,另外一個想法萌發(fā)——尋找茂縣先民通往成都平原的古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