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茂縣土門鎮(zhèn),,考古工作者在山間古道進行考察,發(fā)現(xiàn)一處人工修筑的痕跡,。
四川盆地西北邊緣,,綿延200多千米的龍門山脈起起伏伏,,在東西兩麓孕育出漢羌兩族不同的文化味道。
在這,,五千年的古老文化在黃土里發(fā)酵,。近年來,山脈的兩側,,新石器時代遺址相繼出土:東麓,,營盤山、波西等遺址的發(fā)現(xiàn),,開啟了岷江河谷的先民密碼,;在山脈的西麓,,什邡桂圓橋等遺址的面世,則掀開了成都平原文明源頭的面紗一角,。
細考遺址的文物,考古專家發(fā)現(xiàn),,兩麓的遺址,,呈現(xiàn)出較高相似的文化面貌。專家相信,,道一風同并非偶然,,一條古蜀道曾經存在。5千年前,,部分東麓的先民翻過平均海拔3000米的龍門山,,進入成都平原,繁衍生息,。
6月5日,,一支考古探險隊伍來到四川阿壩州,攀爬龍門山脈,。在茂縣土門,,海拔2000米的山腰間,隨著腳下的山路豁然開闊,,一條廢棄三十年的古蜀道驚現(xiàn)眼前,。道路寬2米,容得下3匹馬通過,,可謂古代的“高速路”,。據(jù)初步考證,道路廢棄了三十多年,。
"古道尋蹤"
龍門山脈探索古蜀道
6月5日,,阿壩茂縣,“古蜀文明早期遺址調查-穿越龍門山脈”考古行動啟動,。行動的實踐者,,是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lián)合德陽、阿壩等地文博機構組成的“古蜀文明先遣隊”,。他們要共同調查龍門山脈遺址,,探索古蜀文明的萌芽之路。
第一站,,土門鄉(xiāng),。10點半,,考古探險隊從茂縣縣城出發(fā)了,抵達羊坪村后,,當?shù)鼐用窀队裾聨ьI著他們,,挺進龍門山脈。尋找一個古城遺址是當天的探索目的,,而遺址的線索,,正是付玉章提供的。
考古院萬嬌是古蜀文明早期遺址項目的負責人,,上個月,,付玉章告訴她,在茂縣土門,,有一個古城,,后來在汶川地震時,被填埋了,。這引起了她的興趣,,去年,她在看電子地圖時,,就留意到在土門,,有一個叫“古城”的地方。
萬嬌說,,茂縣發(fā)現(xiàn)過許多重要遺址,,年代悠遠,遺存豐富,。但所發(fā)現(xiàn)遺址都是先民聚落點,一直以來,,諸如成都平原距今4500年的寶墩文化那樣,,由城墻圍住的古城遺址,并未出現(xiàn)過,。閱讀資料方覺淺,,于是,接到線索后,,她決定躬行前往,。就在下決定時,另外一個想法萌發(fā)——尋找茂縣先民通往成都平原的古蜀道,。
考古工作者在龍門山脈尋找古城遺址。
去茂縣,,這個想法在萬嬌心里縈繞了很多年,。龍門山西麓岷江河谷,,從仰韶晚期就有西北文化陸續(xù)傳入。在茂縣的岷江上游地帶,,七八處早期遺址,,在六年間陸續(xù)被發(fā)現(xiàn)。每每讀到新發(fā)現(xiàn)的資料,,她都會發(fā)出疑問:先民如何從龍門山脈西麓,,大約海拔1500-2000米的居住地域,越過平均海拔3000米的龍門山進入成都平原,?她相信,,在古文明繁盛的背后,一定有一條傳播之路,,通向遠方,。
而在土門鄉(xiāng),曾經發(fā)現(xiàn)的下關子遺址,,串起了古蜀文明史前遺址文化序列,。它是茂縣營盤山文化與成都平原寶墩文化的中界點,證明了岷江上游是古蜀文化源頭之一,。
萬嬌猜想,,早期的川西北先民想要進入成都平原,應該會經過土門,。
"古城疑云"
疑似古城,,但更像軍事要地
有人說,茂縣只不過是一座連著一座的山,。在土門鄉(xiāng),,起起伏伏的山巒在云霧中影影重重,山上的小屋像是天空中落下的星星,,散落在白云深處,。
群山環(huán)繞間,向導付玉章找到了即將攀援的高川糧子山,。與周圍的“大哥哥”相比,,它不算出名,少有人踏入,。沿著傾斜的山路駕駛,,越野車師傅鉚足了勁,猛蹬油門,。行駛到四分之一山腰時,,車路沒了。一條密草掩映的小路,彎彎曲曲地鑲嵌在陡坡之中,。
徒步,,隊員們從海拔千余米處,開始攀爬,。翠色的綠意在山間彌漫,。山的對面,是雄渾高聳的九頂山,,狀若騰空巨龍,。抬頭望雪山,一路上,,隊員們都行走在“去散千峰白,,雪凝萬壑丹”的意境中。
行至半山腰,,付玉章停了,,指了指對面,望向九頂山旁邊一座山峰的山腰,,“看,,古城就在那?!?/p>
順著付玉章的指向,,萬嬌在一條彎彎曲曲的山路盡頭,找到山脊旁的一塊狹長地帶,?!澳牵俊比f嬌反復確認后,,沉默了一陣,,問道:“古城?那個地方看上去很險,。一旦有泥石流或者滑坡,,非常危險?!?/p>
“是嗎?那里一直都住著人家,,七八十歲的太婆們說,,他們的上輩也叫它‘古城’?!?/p>
面對確有把握的付玉章,,萬嬌疑惑起來。茂州扼川西要隘,,在古代曾被列為軍事重地,。而眼前這座所謂的“古城”,,所處位置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曾經的軍事要地,,易守難攻,。山脊之間,行走不便,,而且遠離交通線路,。在那,古代先民很難建立生活系統(tǒng),。
“不太可能是古城,。”萬嬌說,,此后,,她還將做進一步考察,探索附近有沒有其他平地,。
"古道影像"
山間豁然開闊,,綠樹掩映
“丟了”一座古城,萬嬌卻“撿到”一條古蜀道,。攀爬過程中,,隨著腳下的路開始變化,一條先民走過的古蜀道被發(fā)現(xiàn),。
隊員們最初下車后,,進入的是洋目魚片區(qū)。在這塊區(qū)域,,路徑非常狹窄,,只容得下一人過,萬嬌比喻它為“鄉(xiāng)村小道”,。行走其間,,擠擠挨挨的小草,不時地搔弄起隊員的登山鞋,。一路上,,樹木稀稀疏疏,將人曝露在陽光下,。
山間古道,,綠樹掩映,。
而徒步近1個小時,趟過一條“之”字形的小路,進入關口片區(qū),,道路豁然開闊起來,。泥巴路寬2米有余,路中間,,一排樹枝肆意伸展,,撐出一頂蔭庇的綠傘。樹枝右側,,綠色植物在泥土地上“爬出”,。
見此景,萬嬌大叫起來,,“這是條開辟過的路,!”
付玉章平淡地應道:“是啊,村民們都從這,,爬上山去摘藥換錢,。”
“常有人走嗎,?”萬嬌追問,。
“不常,不過,,老人說,,以前,這是條茶馬古道,?!备队裾虏]發(fā)現(xiàn),這里有什么異樣,。
萬嬌停下腳步,,仔細觀察起來。她發(fā)現(xiàn),,道路右側的山體是直角,并據(jù)此認為,,道路是人工開鑿的,,因為自然踏出的道路,不會有如此分明的棱角,。她還認為,,道路應是集體之作,因為在古代,,零星的村民是沒有生產力的。
走到樹邊,萬嬌觀察發(fā)現(xiàn),,樹木應有20年的生命,。據(jù)此,她推斷,,道路在30年前就已經廢棄,,隨后,樹枝自然生長起來,。
接下來的路途中,,萬嬌瞧見了一堆石頭,蹲下來,。付玉章不解,,“不就是一堆石頭嗎?”
“不是簡單的石頭,?!比f嬌說,這些石頭是一塊塊壘起來的,,是一處曾經的建筑基礎,。
繼續(xù)行走,萬嬌還看到了一段道路中,,幾塊木頭掩在土里,。她認為,這表明道路曾經有人維護過,。
萬嬌基本認定,,這是一條古蜀道。2米寬的道路,,容得下3匹馬通過,,大伙打趣說,這可謂古代的“高速路”,。
考證年代,,萬嬌認為,雖然茂縣的多個遺址可追溯到石器時代,,那時的先民并沒有能力開鑿這樣的大道,,只有當居民們擁有了冶制金屬的能力時,才可能拓出這條道,。萬嬌表示,,她還將做進一步考證這條古蜀道的年份。
萬嬌說,,在數(shù)千年前,,當時的森林比現(xiàn)在茂密,,居民要是走偏了道路,很有可能會在森林里迷失,。所以,,當時的人們總會沿著山脊,或者順著河谷,,開辟出一條道路,。而在古時,修筑一條路,,是個巨大的工程,。于是,修路人往往會將自己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可惜的是,,當天,,萬嬌并沒有發(fā)現(xiàn)石碑。
聲音
村民回憶:這條古蜀道,,我走過兩次
考古人員眼里的這條古蜀道,,63歲的付玉章稱自己路過多次,也“正兒八經地走過兩次”,。
第一次是在2003年,,兩個地質勘查員找到他,邀請他帶路,,進山探礦,。于是,他背上干糧,,帶著他們,,翻過高川糧子山,花了兩天半,,走到四大齋坪,。到達目的地后,勘查員開始了兩個月的普查,,他也從旁幫襯著,。餐飲不便,付玉章跟著“吃了40碗方便面”,。
后來,,在2014年,他約著四五個村民,,想要遛遛,,便帶著帳篷,,走了兩天,抵達茶山村,。住了一周,,再返回清平寨。
走山路,,對他來說“就是家常便飯”??催^一兩百米的懸崖,,住過兩個月的帳篷。付玉章說,,這輩子吃過的干糧,,可以堆成一家超市了。
翻山時,,他總是走在最前面,。萬嬌感慨:“當?shù)厝说捏w質,和成都平原的還是不一樣,。再遙想幾千前年,,人們常年行進山谷間,體質應該比現(xiàn)代人好,。所以,,我們找尋蜀道,不能以我們的感知去判斷,,而要還原當時當?shù)?。?/p>
側記
螞蝗出沒兩人中招
行走在山路,,除了要留意路面隨時打滑,,還要提防自然界的“親近”。
穿梭樹林間,,一只指甲長的扁平黑色蟲子,,突然爬上了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主播的膝蓋,咬得主播直喊疼,?!拔浕龋 备队裾铝ⅠR掄起太陽帽,,使勁一刮,,螞蝗便離開了。見狀,,萬嬌立即從背包里拿出醫(yī)藥包,,做了消毒處理,。
付玉章認為,螞蝗挑中主播,,是“她穿了破洞牛仔褲”的緣故,。而考古人員小高,雖然穿上了沖鋒衣,,綁上了護膝,,還是沒能避免螞蝗的“親近”。而且一路上,,她并沒感覺到不舒服,。直到晚上9點時,她準備洗漱時,,才發(fā)現(xiàn)腳已經出了血,。通過電話,付玉章指導起來,,“一定是有螞蝗叮過,,快,把血擠出來,!”
見接連兩人中了“螞蝗招”,,付玉章傳授起穿山竅門:穿起長襪子,把褲管扎緊,,頂上太陽帽,,帶著鋤頭,“就啥都不怕了”,。
提醒
視頻直擊龍門山脈考古探險
今日將在封面新聞獨家播放
不同于考古挖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曾這樣形容考古探險:“比一般的考古多一份驚險刺激,比一般的探險多一份嚴肅和厚重,?!?/p>
6月5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獨家親歷了這次“古蜀文明早期遺址調查-穿越龍門山脈”考古行動,,攀援途中,,拍攝下短視頻。今日,,視頻將在封面新聞獨家播放,,請下載封面新聞APP收看節(jié)目。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毛玉婷攝影楊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