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44名冒充公檢法類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嫌疑人被中國公安機關從馬來西亞押解至浙江省溫州市,。本文圖片均警方供圖
8月24日21時許,隨著一架中國民航包機降落在浙江溫州龍灣機場,,44名冒充公檢法類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嫌疑人被中國公安機關從馬來西亞押解至浙江省溫州市,,據公安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初步核破冒充公檢法類電信詐騙案件70余起,,涉案金額1000余萬元人民幣。
這是溫州警方繼2016年6月從柬埔寨押回冒充公檢法實施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嫌犯后,,又一次大規(guī)模組織警力包機集中押解電信詐騙犯罪嫌疑人,。
公安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冒充公檢法等方式實施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嚴重侵害人民群眾財產權益,,影響群眾安全感,嚴重影響社會秩序,,公安機關將始終保持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高壓嚴打態(tài)勢,。
溫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重案大隊大隊長楊思騰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此類跨境冒充公檢法電信網絡詐騙一般“金主”投資在境外設立犯罪窩點,,租用網絡IP線,,境內招募施騙人員,三個層級的話務員施騙,,然后通過專業(yè)轉賬公司完成洗錢,。
窩點構建:金主、合伙人,、話務員與鍵盤手
楊思騰多次參與打擊此類境外電信詐騙,,他介紹這類詐騙窩點由多個分工極為明確、責任相對專業(yè)的“分團伙”構成,,各“分團伙”之間可能是隸屬關系,,也可能為互利互惠關系,還有可能是單項服務關系,,呈現出專業(yè)化強,、組織化高等特點。
一般首要分子被稱為“金主”,,系整個電信詐騙犯罪話務窩點的實際出資人,。偵查人員介紹,這些金主不到話務窩點,,對整個詐騙過程遙控指揮,,從“地下錢莊”直接獲取詐騙所得。
每個話務窩點都有合伙人,,受雇于“金主”,,主要負責承租房屋、管理話務窩點日常事務,、培訓窩點內的施騙人員等,。
除此之外,一般情況下,,每個話務窩點有一名技術人員,,被稱為 “鍵盤手”,,其不參與對外電話施騙,主要負責操作電腦,、交換機等硬軟件,,根據受害者所處的行政區(qū)域,將撥出的電話改為當地的公安局或者檢察院的總機號碼,。比如在語音群撥的詐騙類型中,,編輯制作含有“你有一張傳票”、“你有一封郵件未取”,、“正在為您轉接110平臺”等內容的語音包,,通過電腦操作向境內各省市電話號段群撥,同時在事主按照設定的語音提示操作后,,再由交換機自動分配給話務人員進行施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