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電話,,這個樸素的農(nóng)婦心里有些高興。從女兒上大學開始,,母女倆已經(jīng)有10多年沒長期在一起生活了,。孩子要強,從來沒讓父母擔心過,,可這一次,,身為母親的她也有了一種“被需要”的欣喜。
那個春天,,陳顯蘭和老伴連夜給地里種的大豆?jié)菜?,第一天澆到夜?1點,第二天澆到凌晨2點,。幾天后,,她把兩身衣服塞進一個小箱子,一大早就站在村頭,,等著開往鄭州的大巴,。陳顯蘭暈車,在兩個小時的車程里,,她吐了好幾次,。
金秀琴清早的鍋里同樣翻滾著米粥。她習慣把洗干凈的雞蛋跟粥一起煮,,雞蛋是她特地從老家?guī)н^來的,。
在老家,她原本養(yǎng)了10多只雞和五六頭豬,,臨走前全部賣掉了,。老伴雖然不跟她一起來,卻也要四處打工,,無暇喂養(yǎng)它們,。5年來,她每次來北京,都要帶上剁好的排骨和雞肉,,分成幾部分裝到小袋子里,,跟干豆腐、雞蛋,、蘑菇,、咸菜一起裝進大紙箱,拎上火車,,“都是孩子愛吃的”,。
她相信一切東西都是老家的最好,自己能夠帶在身上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62歲的田慧芬和63歲的程麗云分別從哈爾濱和大連來到北京,為兒女照顧下一代,,至今已經(jīng)有10年,。她們來的時候連箱子都沒帶,就背了一個包,。兩位老人互不相識,,卻說著一樣的話:“這是他們的家,我拿那么多東西干什么,?!?/p>
學者潘永康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一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傳統(tǒng)社會,,中國家庭的生命周期特點是:年輕人婚后先與父母合住,,等自己有子女后與父母分開,在子女成婚后又與父母合住,,最后再分開,,如此周期循環(huán)。其中,,婚后與父母合住的主要考慮是住房,,由于父代通常先擁有房子,合住是“子代投奔父代”的選擇,,體現(xiàn)出“父代權(quán)威”的代際關(guān)系模式,父代是家庭的投入和決策重心,。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王偉進指出,,當前人口流動性增強,婚后合住的可能性變小,,再次合住的重要考慮是父代幫忙撫養(yǎng)孫代,,這個時候,合住是“父代投奔子代”的“子代權(quán)威”代際關(guān)系模式,,家庭投入和決策的重心傾向于子代,。
這些母親正在重新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新時代的“母親”
7點左右,,天完全亮了,。早上是很多家庭分離的時刻。
粥已經(jīng)上桌,,旁邊擺著地瓜,、油條、饅頭,、咸菜或炒菜,。要上班的匆忙吃了幾口就出門了。金秀琴和田慧芬要送孩子去上幼兒園,,程麗云送孫女上小學,。陳顯蘭把一歲多的孩子抱在懷里,看一眼時鐘,,又快到了哄她睡覺的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