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一種酵母乙酰轉移酶的“鉆戒”結構
有望為癌癥的個性化治療帶來重大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蔡剛教授課題組和加拿大拉瓦爾大學癌癥研究中心雅克·科特教授課題組合作研究,,實現(xiàn)了對釀酒酵母中該乙酰轉移酶結構的高精度描繪,,揭示了組裝和調控的機制,,并描繪了組分間的相互作用界面。相關成果于3月20日發(fā)表在《自然·通訊》上。
研究發(fā)現(xiàn),在該復合物的組裝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一個化合物,,也被稱為“假激酶”的,并不具備激酶活性,,但能在復合體中采取類似激活態(tài)激酶的構象,,與另一組分一起構成了該復合體組裝的支架,引導蛋白質的組裝,。同時,,這個假激酶的作用機制表明,同家族其他成員很可能具有獨立于激酶活性外的“腳手架”功能,。
另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是,,與癌癥直接相關的這一假激酶的突變都聚集在復合物的組裝界面上,該界面同時是受多種修飾調控的熱點,。這表明該復合體的組裝及其精細調控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相關癌癥發(fā)生的機制并精準確定標志物。
未來,,蔡剛課題組將著力于解析全酶復合物的高分辨率結構及其底物選擇性和催化的機理,,借此幫助特異性抑制劑的研發(fā),,有望為癌癥的個性化治療帶來重大突破,。(記者 范瓊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