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智聯(lián)招聘
原標題:7成白領“吃不起”20元午餐,,為什么還不愿到工地搬磚|新京報快評
根據某機構最新發(fā)布的調研報告,有7成白領的午餐花費在20元以內,。多數(shù)白領上下班主要依賴公共交通方式,,占比達到55%,,17.7%的白領選擇開私家車上下班。45%的年輕白領靠租房生活,,超過7成的白領認為薪資不理想,,渴望跳槽,而有焦慮情緒的白領則達到驚人的94.9%,。
我剛剛吃了一頓11元的午餐,,看到這個統(tǒng)計,,不由感嘆了一聲:白領真不容易。
當然,,這樣的調查不一定經得起推敲,,比如,到底什么才算是“焦慮”,,到底什么才算是“年輕白領”,,甚至,到底什么才算是白領,?
對這些概念,,大家都未必有共識。如果說“中產”還算有一個模糊的標準的話(畢竟有“產”可算),,白領就是一個更虛的概念,。
事實上,這個詞在上世紀50年代在西方國家開始流行,,可能源于萊特·米爾斯那本不朽的社會學名著《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在米爾斯看來,白領就是中產的代名詞,。
▲《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是一部論述20世紀美國新中產階級的著作,,1951年出版后被譽為“具有遠見卓識的啟迪之作”,。
在大陸,白領這個詞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流行,。大量農民進城務工,,從事最艱苦的體力勞動,與此同時,,人們也開始使用白領這個詞來和農民工以及傳統(tǒng)的城市產業(yè)工人進行區(qū)分,。
90年代后半期,白領可能意味著下面這些特征:在寫字樓上班,,工作體面(多少偏重于依賴腦力),,收入較高,生活比較時尚,。
如果說當時白領的這些特征還算清晰的話,,20年后的今天,情況已經大大不同了,。
如今,,那些在建筑工地勞動的人,收入可能比建筑完成后在里面上班的白領要高很多,。隨著寫字樓的大量增多,,沒有誰再會因為自己在寫字樓內上班就感到自豪,。
如果單純看收入,一個大學畢業(yè)走向社會的白領,,和在城市做建筑工人或者送外賣的人士相比,,實在沒有任何優(yōu)勢。
這就從根本上抽空了“白領”這個詞曾經帶給人們的優(yōu)越感——一個吃15元午餐,、坐公交車上下班,、住在出租房想著換工作的人,怎么可能會有優(yōu)越感,?
▲《北京女子圖鑒》中的白領形象。
所以,,大多數(shù)人談起白領這個詞,,已經從以前的自豪變成了自嘲。
但是,,如果我們不那么傲嬌的話,,還是要承認白領和外賣小哥仍然是有區(qū)別的。一個月入8000元的快遞小哥,,可能不會去電影院看電影,,但是一個月入5000元的白領,則有可能是影院的???。
同樣,一個剛參加工作不久的男大學生,,工資只有4000元,他有著年輕的身體和充沛的體力,,完全可以勝任月收入上萬的建筑工,。
但是,很少有白領真正去搬磚,,他們更多是用“搬磚”這個詞來調侃自己的生活罷了,。
因此,白領這個詞現(xiàn)在更多表達的是某種都市性的生活方式?,F(xiàn)在,,城市的白領已經隨處可見,相反,,我們卻很難看到上世紀80年代的產業(yè)工人,。
快遞小哥和建筑工人的收入不錯,但是賺的都是辛苦錢,,更重要的是,,他們收入的相當一部分會匯給老家,。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快遞小哥和建筑工人在勞動,,但是卻看不到他們在生活,。
白領,則是不折不扣地在生活著,,不管這種生活多么焦慮和艱難,,他們都是城市的主人。
他們逛商場,,看電影,,到餐館吃飯,他們想著房貸車貸,,貸款是一種壓力,,但任何貸款都是有關未來的約定。他們把自己的未來和城市結合在一起,。
中國過去20年的一大變化,,就是催生出了大量的白領。他們的數(shù)量之多,,幾乎讓這個詞的含義等同于“都市普通人”,。
這個詞慢慢喪失了自己的魔力,如今甚至很少有人使用,。人們更喜歡談論的是“中年危機”“小確幸”,,其實這些大部分都是白領的特權呢。
文|張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