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休真的一無是處嗎?
4月25日,,浙江宣傳發(fā)布消息稱,近年來,,節(jié)假日調休問題屢次引發(fā)輿論熱議,,今年關于調休的網絡討論尤為激烈,。諸如“五一又雙叒調休了”“五一其實只放1天”等話題頻頻登上熱搜榜,。調休真的一無是處嗎,?公眾對此觀點不一,有聲音認為調休制度不合理,,應予取消,;有人指出某些調休“誠意不足水分足”,;還有觀點強調調休具有其合理性,,單純批評調休并不能有效解決休息不足的問題。
調休制度自1999年起已伴隨我國民眾走過25年,。面對種種爭議,,調休是否需要優(yōu)化,如何在理性探討中推動這一眾口難調的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值得深入探討。
調休并非全然無益,。理解這一點,,需追溯調休制度的起源,。建國初期,,我國法定節(jié)假日僅包括元旦(1天),、春節(jié)(3天),、勞動節(jié)(1天)和國慶節(jié)(2天),,共計7天。由于長假稀缺,,多數人僅能在春節(jié)返鄉(xiāng)。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火車班次少,、運行周期長、運力有限,,春節(jié)期間的回家之旅往往充滿艱辛:徹夜排隊購票、忍受候車煎熬,、在擁擠人群中奮力擠上車,再歷經漫長旅途,,方能風塵仆仆歸家,。
調休制度的設立,,旨在應對當時國情并回應民眾對休息、團圓的迫切需求,,同時緩解春運壓力,。1999年,,國務院將法定節(jié)假日增至10天,其中春節(jié),、勞動節(jié),、國慶節(jié)各3天,,通過與前后周末拼接,,形成了3個7天長假,,這就是調休制度的最初形態(tài),。
2007年后,我國法定節(jié)假日增至7個,,包括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按農歷計)、元旦,、勞動節(jié),、國慶節(jié)(按公歷計)及清明節(jié)(按節(jié)氣計),。節(jié)假日與雙休日之間有時無法直接銜接,若無調休,,節(jié)假日與雙休日之間便會夾雜一兩日工作日,,造成假期“碎片化”,,給人們帶來諸多不便,。例如,2023年清明節(jié)恰逢周三,,未實行調休,,導致許多人無法回鄉(xiāng)掃墓。有人反映,,僅有一天假期不足以完成掃墓,、休息等事宜,緊接著就要投入工作,,沒有充足休整時間,。
針對調休,有關部門曾表示:“總體來看,,調休優(yōu)于不調休,,且實屬必要之舉?!闭{休是在確保節(jié)假日總量不變的前提下,,為避免假期“碎片化”而采取的有效政策安排。
因此,,調休具有其積極意義,。20多年來,,調休實踐正是在多重約束條件下尋求“最大公約數”的結果。在一個擁有逾14億人口的國家,,無論是宏觀政策調整,,還是具體工作開展,往往都需要在多目標平衡中尋找最優(yōu)解,,調休制度的誕生亦遵循此規(guī)律,。
調休為人們提供了調整生活節(jié)奏、拓展休閑空間的機會,,同時也促進了假日經濟的發(fā)展,。然而,有些人經歷了調休后反而感到疲憊不堪,,原因復雜多樣,。
一方面,盡管小長假到來,,但許多人想到周末補班便倍感焦慮,。犧牲周末換來的長假,盡管總休息天數未變,,卻使人產生心理落差,。另一方面,長時間連續(xù)工作易導致身心疲憊,。調休帶來的另一個影響是,,上班族可能需比平時連續(xù)工作更長時間,尤其是“單休族”,。此外,,調休形成的長假打破了人們固有的工作與休息節(jié)奏,可能引發(fā)“節(jié)后綜合征”,,影響工作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調休引發(fā)的疲勞,、失去周末,、長時間連續(xù)工作等問題自調休制度實施以來就一直存在,而非新現象,。然而,,近年來這些問題日益受到關注,調休制度似乎成為眾矢之的,。這種變化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值得深思,,所暴露的問題亟待重視和研究。調休真的一無是處嗎,?
例如,,過度加班使許多人身心俱疲,,調休引發(fā)的疲勞不能完全歸咎于調休本身。如今,,加班已成為許多單位,,特別是互聯網企業(yè)的常態(tài)。許多人陷入職場內耗,,一周下來身心疲憊,,周末本應是短暫休憩之時,若此時工作日再延長一兩天,,身心均難以承受,。在某些單位,經過調休后,,原本僅剩一天的周末休息時間,,也被加班占據。正如一些網友所說,,大家在吐槽調休,,實則是在對“996”“白加黑”等加班文化產生的負面影響表達不滿。
再如,,節(jié)假日旅行可能比上班還累,。隨著旅游需求激增,,節(jié)假日旅游景區(qū)人滿為患的現象已司空見慣,。盡管小長假對旅游業(yè)的拉動作用顯著,但人群集中出行易引發(fā)交通擁堵,、安全隱患,,加之車票機票難買、酒店漲價,、景區(qū)宰客等問題頻發(fā),,嚴重影響游客體驗。有網友抱怨:“小長假如同上演‘人在囧途’,,感覺自己在‘花錢買罪受’”“放假反而更累了”,。
此外,現行休假制度的獲得感不強,。在討論調休的評論區(qū),,“先把雙休落實了吧”等呼吁休假制度完善的言論往往獲得大量點贊。我國現有法定節(jié)假日11天,,周末104天,,帶薪休假5至15天,總假期天數在國際上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然而,,當前帶薪休假制度和雙休制度執(zhí)行不力,,削弱了部分勞動者對休假制度的認可度和獲得感。一些單位甚至以不放假為榮,,為剝奪員工休假權尋找各種看似合理的借口,,這種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網絡情緒。
還有,,年輕一代對“放假自由”的追求,。集中放假曾讓眾多中國人體驗到長途旅行的樂趣,但90后,、00后并未經歷過全年法定節(jié)假日僅7天且無調休的時代,。他們更傾向于自主決定、隨性出行,。許多年輕人期待擁有能夠自主安排時間的假期,,掌握工作與生活的節(jié)奏?!罢l規(guī)定放假必須旅游,,我不能躺平嗎?”“我喜歡放假自由的工作”等話題在社交平臺上引發(fā)熱議,。年輕人對放假有了新的期待,,這也對休假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味否定調休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任何制度都不可能盡善盡美,,無論怎樣調休都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當前調休制度遭遇爭議,,更多是因為社會發(fā)展帶來了新情況,,而非調休制度本身存在重大缺陷。很多網友對調休制度的吐槽,,實際上反映了他們對工作,、休假、旅游的需求日趨理性多元,,渴望通過休假提升幸福感和獲得感,。
筆者認為,我們對待調休制度,,不應糾結于“有沒有”,,而應聚焦于“好不好”。解決休假問題,,不能僅僅依賴調休這一政策工具,,而應綜合施策,彈好“鋼琴”。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好的休息,、收獲更多的幸福,,需要持續(xù)創(chuàng)新改革,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是對節(jié)假日的優(yōu)化調整保持耐心。許多人期盼假期時間能進一步增加,,這一愿望能否實現,?事實上,國家一直在根據民眾需求調整節(jié)假日安排,。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每年的假期時間歷經多次調整,逐漸延長,。曾經擁堵不堪的黃金周,,經過審慎評估被改為小長假,人們的公休假得以增加,?!秶衤糜涡蓍e發(fā)展綱要(2022-2030年)》明確提出,將繼續(xù)優(yōu)化全國年節(jié)和法定節(jié)假日分布格局,。制定休假制度需綜合考量多種因素,,相信面對當前的爭議和呼聲,相關部門會統(tǒng)籌考慮,,做出決策,。
二是堅決抵制無效加班“內卷”。工作并非生活的全部,,加班內耗不應成為社會風尚,。無效加班,、長期加班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勞動者合法休息權,,也會影響社會活力。有專家指出,,無效加班“內卷”盛行的重要原因是執(zhí)法力度不足,。切實保障勞動者休息權,營造有利于維護職場權益,、激發(fā)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社會氛圍,,相關部門還需加大努力。
三是對落實帶薪休假多花心思,。帶薪休假有利于人們實現“我的假期我做主”,,更好地滿足錯峰出行、自主安排的需求,,但目前仍有較大改進空間,。當前勞動者“不敢休”,、部分單位“不讓休”的現象依然突出,而《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并未對帶薪休假作出強制規(guī)定,,客觀上影響了落實效果,。社會普遍呼吁強制實施帶薪年休假、完善企業(yè)違法責任,,這一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
四是關注和支持地方探索靈活休假模式。讓更貼近民眾的地方層面來優(yōu)化休假制度,,因地制宜推出“休假套餐”,,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向。2015年,,國家出臺意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根據實際情況,優(yōu)化帶薪休假制度,,實行錯峰休假和彈性作息,。至今,河北,、江西,、重慶等多個省份已出臺鼓勵2.5天休假的意見。部分企業(yè)和地區(qū)開始試點“上四休三”制度或“隔周三休”等模式的錯峰休假,。對于基層的積極探索,,相關部門應給予更多鼓勵和關注,助力這些嘗試取得實效,。調休真的一無是處嗎,?
總而言之,改革優(yōu)化休假制度是一項持久的任務,,需要關注更多未被充分滿足的需求,。期待未來,更多人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能享受到“詩和遠方”的寧靜與美好,,讓休假成為生活中的幸福標簽。
據都市時報,、騰訊醫(yī)典綜合報道,調休的痛苦,,打工人都深有體會,。工作時間不是簡單的加減法,看起來調休后的上班時間平均下來和以往差不多,,但其實勞累程度并不能相提并論,。
2024-04-13 00:36:10調休痛苦是有科學依據的?隨著“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臨近,,公眾對調休制度的討論再度升溫,。
2024-04-23 18:06:12調休難以取消?茶是中國文化的符號之一,,中國人自古就有喝茶的習慣,,這已經不是一種水分補充,而是情感與文化的交融,。隨著喝茶的日?;幸恍┖炔钀酆谜呔脱苌觥昂炔枘芄斡汀边@一說法,。
2024-01-03 11:10:56飯后喝茶真的能刮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