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窟口朝南,窟口兩邊各鑿有一位侍者,,風化嚴重,,只能隱約看出兩侍者均為左手持物,,右臂抬放于胸前??咧杏媸谏翔徲懈呒s一米的一佛二菩薩像,,但因頭部損毀,無法看出其神態(tài),。石窟的東西南三側的石壁上每面均有數百個佛像,,每個大約一寸高低,排列整齊,,雕刻精美,,雖有所風化,但仍可看清部分佛像面容,、形態(tài),。石窟西北方向兩米遠處,聳立著一塊高約六米的巨大砂巖石,,頂部呈圓錐形,,朝東的一面之上留有一個五米高的佛龕卻無佛像,但不知是什么原因,。
圖片來源:上黨全媒體
圖片來源:上黨全媒體
流傳已久的傳說韻味悠長
再次回到千佛窟西北側的巨大佛龕下,,宋天喜向山西晚報記者講起了一個村中流傳已久的傳說:相傳,有仙人選擇北山清幽寶地修煉禮佛,,取山中巨石鑿刻佛像,。但是在此雕刻佛像的仙人并未顯身,路過此地的人只能聽到叮當作響的開鑿聲,,且能看到掉落的石塊,,但看不到鑿刻之人。當時村中有一放羊男子,,每每至此便在巨石陰涼處歇息,,聽到鑿刻聲覺得奇怪,便向雕刻石像的地方問道:“每天叮當響,,何時能夠雕刻完成呀,?”每次都得到“快了,,快了”的回答,。但隨著男子日日詢問,且時不時大聲唱歌,、喊山,,仙人終不耐煩,遂留下只完成佛龕尚未有佛像的石窟而去了,。
傳說只是傳說,,根據現場實地察看,,在佛龕巨石上,至今仍能看到當時工匠雕刻時架放梯子的地方,。石窟西北不遠的山坡上,,有一塊表面平整的大石,上面鑿出一個直徑約四十厘米,、深一米有余的圓狀小井,,下雨時山坡上流下來的雨水順著細細的小槽注入其中,天再旱也不干涸,,被當地人稱為“不枯井”,。宋天喜說:“這個可能就是當時工匠雕刻佛像時,用來飲水,,或者為雕刻工具降溫的地方,。”
因相傳此處為仙人清修寶地,,非常有靈氣,,每逢端午或者一些重大節(jié)日,當地人都會慕名而來燒香禮佛,,只為求得心中的平安喜樂,。同行的北山村村民宋建國介紹說:“上世紀70年代末,我大概十二三歲,,因家中貧寒,,食不果腹,每天我就會到千佛窟拿些貢品充饑,。那時每天夜里兩點開始就有人上山燒香,,一直會持續(xù)到夜晚再次來臨,人群從佛窟前可以一直排到山腳下,,其中不乏從晉城,、壺關遠道而來的香客?!?/p>
“那時候日子太難了,,所以只能期待上天的眷顧?!彼谓▏f,,“現在大家也會對神佛懷有一顆敬畏心,但心里也明白了好日子必須靠自己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所以,,南宋鄉(xiāng)里依托千佛窟,正在打造極具藝術審美和歷史價值的千佛窟鄉(xiāng)村旅游文化景點,,相信未來這里會讓更多人感受到佛龕文化的藝術魅力,?!?/p>
北山石窟群的發(fā)現,對研究上黨區(qū)的歷史,、建筑藝術,、宗教藝術等具有重要價值。經有關專家學者初步考證,,因該石窟群的風格和羊頭山石窟風格相似,,初步判斷其具有北魏時代風格。南宋鄉(xiāng)政府和北山村委會正在整理石窟資料,,上報上級有關部門,,待專家考察指導后,配合有關部門進一步考察挖掘千年的石窟文化,。目前,,千佛石窟群已被上黨區(qū)列為重點保護文物。(山西晚報張文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