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12月15日電題:雙匯:專心做好“殺豬賣肉”一件事
新華社記者宋曉東
從資不抵債的小肉聯廠,到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豬肉加工企業(yè),,改革開放40年,,雙匯集團的發(fā)展記錄著中國肉類行業(yè)的改革步伐。在改革中發(fā)展,、在開放中飛躍,,如今已成為民族品牌、世界名牌的雙匯,,仍然堅持著做好“殺豬賣肉”這一件事,。“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雙匯的今天,,雙匯的目標永遠是讓中國人吃上放心肉,。”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說,。
2分錢走出生存困境
位于河南省漯河市的雙匯集團,,前身是1958年建廠的漯河肉聯廠,。在20世紀70年代,這個河南全省最小的肉聯廠連年虧損,,每天只殺二三百頭豬,,淡季的時候長期停工待料,一年里有半年的時間“煙囪不冒煙”,,一度瀕臨倒閉,。
改革開放后,漯河肉聯廠作為改革的試點單位第一批走向市場,。1984年,,在第一次民選廠長改革中,萬隆被大家推選為廠長,,他上任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把廠子搞活,,不能讓職工們丟了飯碗。為維持企業(yè)運轉,,萬隆帶領職工們殺豬,、宰雞、宰牛,、宰兔,、宰乳豬,只要是企業(yè)不停產,,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雙匯跳出困境,靠的是“2分錢”,。改革開放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推進,肉類行業(yè)的豬價,、肉價開始向市場調節(jié)轉變,。瞄準了這個政策機遇,萬隆在生豬市場還沒完全放開時,,將收購價向上浮動了2分錢,,方圓百十里鄉(xiāng)村的生豬源源不斷地送進了漯河肉聯廠,一下子改變了停工待料,、無米下炊的困境,,工廠的煙囪冒煙了,員工忙活起來了,,企業(yè)經營也好起來了,,當年不僅彌補近百萬的虧損,還盈利了8000多元,。第二年全國生豬價格體系全面放開,,但雙匯已經走在了同行的前面,,給企業(yè)發(fā)展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