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說:“垃圾分類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勞永逸,,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漸進,、不斷投入,、久久為功地抓下去?!?/p>
他山之石
如何打造垃圾分類“最嚴格”標準,?
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類要求最嚴格的國家之一,但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
20世紀50年代后,日本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期,。這一階段,,日本的家庭垃圾主要根據是否能焚燒分為不燃垃圾和可燃垃圾。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再利用越來越受到重視以及填埋空間的減少,減少垃圾產生量日益受到重視,,垃圾分類也增加了更多品類,。
如今,日本垃圾分類越發(fā)細致,、復雜,。以東京都澀谷區(qū)為例,,家庭垃圾被分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垃圾和大件垃圾四大類,,各大類繼續(xù)細分,例如資源垃圾分為礦泉水瓶,、玻璃瓶,、紙、鋁罐,、鐵罐等,。而且,每種垃圾要按規(guī)定時間放在指定地方,,丟棄大件物品還需另付費用,。如果未按規(guī)定分類或未在指定時間投放垃圾,垃圾將會被退回,。
不僅東京這樣的大城市,,在小城市甚至農村地區(qū),垃圾分類一樣有條不紊,,甚至更為復雜,。記者曾走訪的德島縣上勝町,在日本以垃圾分類細致而著稱,,2016年的分類高達51種,。
日本垃圾分類的歷史是法制不斷完善的過程。從1900年的《污物清掃法》到1954的《清掃法》,,再到1970年的《廢棄物處理法》,、2000年的《循環(huán)性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法律經過了多次修訂,。
日本政府認為,,為解決廢棄物回收問題,需要擺脫“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型”的經濟社會,,建設環(huán)境負荷小的“循環(huán)型社會”?!堆h(huán)性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中提出,,要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促進資源的循環(huán)利用,,還規(guī)定了減少產生,、再利用、再生利用、回收熱量,、適當處理等的優(yōu)先順序,,從而實現了減少原料、重新利用,、物品回收的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