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 把體育榮耀寫在共和國的旗幟上——回望新中國體育70年
新華社記者丁文嫻,、李麗、姬燁
國務(wù)院辦公廳近日印發(fā)《體育強國建設(shè)綱要》,,部署推進體育強國建設(shè),。“東亞病夫”的標簽早已被埋在故紙堆中,。
七十年風雨兼程,,七十載砥礪前行。中國體育人把榮耀寫在共和國的旗幟上,!
從容國團拿下首個世界冠軍到許海峰射落第一枚奧運金牌,,從“乒乓外交”到“女排精神”,從“無與倫比”的北京到“雙奧之城”北京,,從廣播體操揚起的臂膊到叩響大江南北的“跑馬”足音——新中國七十年體育史,,與國家社會發(fā)展軌跡高度吻合,經(jīng)歷了從遭遇困境到?jīng)_破封鎖,,從篳路藍縷到勇立潮頭的一路奮進,。
在艱難中跋涉
“原來對體育一點不了解?!?5歲之前,,前女籃國家隊隊長方鳳娣的生活跟籃球沒有太多交集。
那是在1964年,,整個國家剛剛走出三年困難時期的饑荒之苦,,而身材修長的方鳳娣被上海市靜安區(qū)少體校籃球教練相中,,同樣開始了生命中的重要轉(zhuǎn)折,。
1970年國家隊恢復,,方鳳娣懷揣一紙調(diào)令前往北京,兩年后由國青隊進入國家隊,。除了個子高,,她覺得自己并無天賦,練球6年便進國家隊得益于特殊的時代背景,,“十年動亂,,人才青黃不接,趕上了這樣的當口”,。
她的丈夫姚志源也是如此,。姚志源曾在區(qū)體校待過一年,那段籃球時光因“文革”而匆匆終止,。畢業(yè)后他被分配到工廠,,誰知兩年后體工隊恢復招人,拿著同樣36塊錢的工資,,快滿20歲的他倏忽成了上海男籃的一員。
時代的印記深刻地烙在每個人身上,。比方鳳娣,、姚志源更早的那些運動員,所處的環(huán)境又有不同,。新中國百廢待興,,體育事業(yè)這棵幼苗將根莖扎進土壤,慢慢抽出嫩綠的芽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