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骨峰阻擊戰(zhàn)中,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8軍112師335團1營有71位烈士犧牲,,安葬地點至今沒有被發(fā)現(xiàn),。2019年11月15日,我和團隊一起登上松骨峰,,對著大地高聲誦讀祭文,,并呼喚這71位烈士的名字:載玉義、楊少成,、楊文海,、馬連水、岳相宋……
在松骨峰上,,我們收集了20公斤重的泥土,,打算分別送給71位烈士的后代以及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丹東市抗美援朝紀念館。同行的老兵后代張志軍還發(fā)現(xiàn)了一塊石頭,,它棱角分明,,留著燒灼的痕跡,想必歷經(jīng)了當年戰(zhàn)火,,浸染了英雄的鮮血,。我們把它帶了回來,打算送給相關部隊留念,。
今天,,全社會都在為志愿軍烈士尋親而努力。我也會繼續(xù)找下去,,為了我可敬的戰(zhàn)友們,,也為了那些盼望他們“歸來”的親人!
跨越68年的“父子重逢”
講述人:抗美援朝烈士皮菊秋后代皮臘生
皮臘生(左一)在朝鮮價川志愿軍烈士陵園掃墓,。資料照片
2019年11月15日,,朝鮮價川志愿軍烈士陵園。當我在合葬墓碑上看到“皮菊秋”這個名字時,,淚如泉涌,,長跪不起:爸爸,兒子來看您了,!
這是童年分別之后我離父親最近的一刻,。為了這一刻,我等待了大半生,。
1951年2月,,24歲的父親赴朝作戰(zhàn),成為中國人民志愿軍36軍106師316團3營9連的一名工程兵,。幾個月后,,在搶修價川機場時遭遇敵機空襲,不幸犧牲,。
當時,,我只有4歲,二弟兩歲,,小弟還未出生,。年幼的我們懵懂無知,長期生活在疑惑之中:為什么別人都有爸爸,,而我們沒有,?直到有一天,叔叔告訴我們:你們的父親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犧牲了,他是一名烈士,,你們長大后要去朝鮮找到他的墓地,,讓他魂歸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