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財政部長這番話,,會讓我們少交多少稅?
眼下肖捷部長對個稅改革“正在設計當中”的回應,,讓很多人吃下了定心丸,。他勾勒的個稅改革“畫像”,也給納稅人們帶來了更多的期盼,。而這最終能否實現(xiàn)“保弱者,、擴中產(chǎn)”的目的,就看接下來的稅改靴子落地情況了,。
“個稅改革正在研究和設計當中”“工資,、薪金等實行按年匯總納稅”“將適當增加與家庭生計相關的專項開支扣除項目”……據(jù)新京報報道,3月7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發(fā)布會召開,,財政部部長肖捷回應的首個問題,就是關于個人所得稅改革,。仔細分析,,他的回答里有不少干貨。
個稅是看似最“個人化”的稅制,,卻關乎廣大民眾的切身權益,。有關個稅的討論年復一年,主要圍繞在個稅起征點、稅負與納稅人權益對等話題上,。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巨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建忠建議,,個稅起征點最低10000-12000元,,讓中等收入以下的人不需納稅;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經(jīng)委副主任委員黃奇帆則在審議財政預算報告時建議,,將個人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從45%降低至25%。
黃奇帆:建議將工薪所得最高稅率由45%下調(diào)至25%
個稅起征點從3500元提到10000-12000元,,最高邊際稅率從45%降到25%,,這是兩個非常大膽的提議。這樣大膽的個稅改革建議,,是否合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論證。但無論如何,,這都反映了大家對更大力度個稅改革的期待,。
去年有消息稱,個稅改革方案要來了,,“年收入12萬的高收入人群是重點調(diào)節(jié)的人群”,,一時間就引發(fā)無數(shù)人的焦慮。究其原因,,就在于“年收入12萬”的高收入界定標準很容易誤傷中產(chǎn),。
個稅之初衷,是取有余而補不足,。這“一取一補”,,應跟建立穩(wěn)定的“橄欖形社會”的目標結(jié)合,對中等收入階層給予更大的政策寬容,,擴大中產(chǎn)數(shù)量,。這就需要,個稅改革首先須避免讓個稅成為“中產(chǎn)稅”,,而要以保護和擴大中產(chǎn)為大體方向,。一方面,要穩(wěn)住剛步入中產(chǎn)的群體,;另一方面,,要減輕還未真正富起來的群體的負擔。
要秉持這個思路,,就要出臺更多可配套的執(zhí)行舉措,,從而讓個稅與國際接軌,、民意訴求相符。
首先,,個稅改革要解決納稅者收入信息不對稱,、不同社會群體避稅手段差異化較大這一現(xiàn)實難題。隨著國人收入結(jié)構(gòu)呈現(xiàn)多元化,,以往那種單一的,、以工資來計算納稅額的模式明顯滯后。也因此,,肖捷提出,,將部分收入項目,如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等實行按年匯總納稅,。這有利于精準征稅,而讓中等和低等收入者成為“補瘦”而非“抽肥”對象,,也有賴于精準征稅,。
肖捷還指出,將適當增加與家庭生計相關的專項開支扣除項目,,比如有關二孩家庭的教育等支出,。這種個稅減免思路是基于“向下”撫育群體。除此之外,,“向上”贍養(yǎng)老人的群體也應考慮在內(nèi),。尤其是目前獨生子女家庭所形成的“421”家庭解構(gòu)——4位老人、一對夫妻加一個小孩,,贍養(yǎng)負擔加重,,理應獲得包括個稅減免在內(nèi)的更多支持。
畢竟,,當下很多中產(chǎn)家庭養(yǎng)孩養(yǎng)老人的成本太高,,個稅理應多為他們減負。
其次,,個稅改革需要在各種收入起征點改革上相呼應,。目前工資、薪金的個人所得稅起征點還停留在3500元,,是個稅淪為“工薪稅”“中產(chǎn)稅”的重要緣由,。而要讓它回歸“富人稅”本位,起征點動態(tài)調(diào)整不能原地滯留,。
更別說,,對現(xiàn)在很多從事文字工作者而言,,稿酬征稅起征點更低。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張抗抗就曾幾度提交“提高稿酬個稅起征點”提案,,就直言不諱地指出,1980年9月《個人所得稅法》實施,,稿酬與工資,、薪金一樣,個稅起征點都為800元,,沿用的仍是36年前的標準,。這也是把寫作者往“中產(chǎn)”的隊伍外拽。
最后,,個稅的征稅面擴大與減免舉措推進速度需相匹配,,否則就可能會產(chǎn)生“征稅急而減免緩”的尷尬局面。兩者之間的改革時間點要協(xié)調(diào)安排,,并加以明確,。
只有做好了這三點,個稅改革才會盡可能地靠攏初衷,,避免誤傷中產(chǎn),。
個稅改革當有更大的前進步伐,眼下肖捷部長對個稅改革“正在設計當中”的回應,,讓很多人吃下了定心丸,。他勾勒的個稅改革“畫像”,也給納稅人們帶來了更多的期盼,。而這最終能否實現(xiàn)“保弱者,、擴中產(chǎn)”的目的,就看接下來的稅改靴子落地情況,。黃奇帆和楊建忠兩位代表所建言的,,反映了個稅改革仍有巨大空間,個稅改革力度,,未來可以更大些,,真正滿足工薪階層的減負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