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中,來自一線的工人和農民代表延續(xù)了上一屆的“升勢”,,達到401名,,占代表總數(shù)的13.42%,其中農民工全國人大代表更是從上屆的3名增加至31名,。專業(yè)技術人員約占總數(shù)的20%,,而黨政領導干部約占總數(shù)的35%,比上屆降低了近7個百分點,。在近3000名代表中,,少數(shù)民族代表占代表總數(shù)的13.69%,全國55個少數(shù)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
從律師,、農民工到大學生村官、創(chuàng)業(yè)者,,全國人大代表中不斷涌現(xiàn)著來自基層的新面孔,。他們在中國政治議事最高殿堂從無到有、由少而多的過程,,正是中國民主與時俱進的縮影,。
改變的,是他們的稱謂,。不變的,,是他們身后,人民的信任,。
“我是經過層層選拔才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全國近3000名人大代表人人身后都有人民的寄希和重托,我們既有榮耀,,更有責任,。”已有35年執(zhí)業(yè)經歷的律師李大進對人大代表這個身份格外珍視:“每個代表的好建議被采納叫發(fā)揮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平時,,代表要做該做的事情,說該說的話,,想該想的問題,。這樣才不會辜負這個稱謂?!?/p>
坐在人民大會堂萬人禮堂,,88歲的申紀蘭代表依舊腰板挺直。
半個多世紀,,彈指一揮間,。從她第一次騎毛驢到長治縣,,坐敞篷車輾轉到太原,再轉火車到北京參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已經走過了60多個年頭,。
“無論高低貴賤,一人一票,,人民當家作主,。”這就是申紀蘭親身見證并深深感受到的民主真諦,。
彰顯“中國式民主”的優(yōu)勢——他們的履職故事,,就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生動實踐
“我?guī)硪粭l建議,就帶回一條路,,村民們都盼著我再為他們說說話,。”全國人大代表冼潤霞是廣州市增城區(qū)石灘鎮(zhèn)紅花地村的大學生村官,。3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到冼潤霞所在的廣東團與代表們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既“親切”,,又“激動”,,第一次當面見到總書記的冼潤霞記得,“當時自己的聲音有些顫抖”,,向總書記說出了村民們的心聲:“孩子們上學太危險,,希望國家能幫我們修條路?!?/p>
她和村民們沒想到,,一條3.2公里長、6米寬的“上學路”半年多就修到了家門口,。
“今年來北京前,,村民們找上我,請我把感謝帶上來,。大家說,,希望國家出臺政策,,吸引更多年輕人到農村,,讓他們愿意來、留得住,?!彼f。
通過基層人大代表的代言,,百姓生活的小事就變成了國家關注的大事,;通過他們的耕耘,,民主的“好處”悄悄植入人民的心田。
全國政協(xié)委員,、天津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侯欣一說,,西方一些國家的民主是職業(yè)政治家的民主,而我國的基層人大代表都來自第一線,,平時生活工作在群眾中間,,能及時聽取群眾呼聲,并通過建議,、議案,,使群眾反映的問題得到解決,這就是“中國式民主”的獨特魅力,。
“在學校首先看校舍,、看食堂。校舍看管理,,食堂看生活,。”幾年下來,,潘成英代表總結了一套基層學校的“調研心得”,。
發(fā)現(xiàn)新情況后,她會擴大走訪范圍,,最后形成意見建議,。“有時候為了完成一個建議,,要跑好幾個縣,,過去一年就跑了一百多所學校?!?/p>
潘成英出生在大涼山腹地,,懂得山里娃渴求知識、走出大山的渴望,。經過多年努力,,她在山區(qū)較早創(chuàng)辦彝漢雙語、英漢雙語幼兒園,,一直在為改善民族地區(qū)的學前教育和交通運輸狀況奔走呼吁,。
如今,“一村一幼”計劃已在大涼山全面鋪開,。在涼山州甘洛縣,,增停了三列火車。今年全國兩會,,她又繼續(xù)提出關于加快發(fā)展寄宿制教育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