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就連我們對目前這一刻的感知也是由意識構建出來的,。許多實驗和案例研究都證明了這一點,。例如,,患有失認癥的病人由于視覺皮層中與識別物體有關的部分受損,無法辨認出自己看到的是什么物體,,但不影響伸手去拿這件東西,。如果給他們一個信封,,他們也知道將其投入郵筒。但假如在向患者展示物體與發(fā)出讓受試者去拿物體的指令之間存在時延,,患者就無法完成拿取物體的任務了。顯然,,意識與復雜的信息處理本身無關,。只要某個刺激能立即激發(fā)相應的動作,就無需意識的參與,。但若要將感官信息保留幾秒以上,,意識就變得不可或缺了,。
從一類特殊的心理條件反射實驗中,,也能看出意識對于填補時間差的重要性,。在經(jīng)典的條件反射實驗中(如著名的巴甫洛夫和狗),實驗者會將一種刺激(如對眼瞼吹氣,、或對指尖施加電擊)與另一種無關的刺激(如一個純音)進行配對。實驗對象會自動學習到兩種刺激之間存在關聯(lián),,不需要有意識地加以努力,。一聽到相應的純音(即只有一個振動頻率的聲音),他們就會自動聯(lián)想到吹在眼瞼上的氣流或指尖所受的電擊,,下意識地做出畏縮動作,。而當實驗者問他們?yōu)槭裁匆@么做時,他們也說不出所以然來,。但只有當兩種刺激同時發(fā)生時,,這種依靠潛意識的學習才會發(fā)生。實驗者若將第二種刺激延后些許,,受試者便只有清楚地意識到兩者之間存在關系時,,即能夠解釋“聽到純音便意味著眼睛要被吹氣了”,才能學習到兩種刺激之間的關聯(lián),。這樣看來,,受試者要想在刺激停止后保留對刺激的記憶,,就必須要有意識的參與,。
這些例子說明,意識的功能之一便是擴寬我們感知世界的時間窗口,,使眼前這一刻得以延長,。在意識的幫助下,即使在刺激消失之后,,對刺激的感官信息仍能維持一段時間,,保持靈活可用的狀態(tài),。在沒有直接感官信息輸入時,大腦也能不斷生成感官表征,。意識的時延功能可以通過實驗證明,。科學家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Crick)和克里斯托弗·科赫(ChristofKoch)提出,,人腦僅利用視覺輸入的一部分便可完成對未來行為的規(guī)劃,。只不過這些視覺輸入應當在有意識的狀態(tài)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