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了解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我們要做到什么,?并不是洋洋自得,,躺在祖先的功勞簿上,而是要學習我們祖先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方法,,以一種包容的態(tài)度,,海納百川,吸收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我們國家科學技術新的復興做貢獻,。”中國科學技術館古代科技展覽部副研究員趙洋將和我們分享:《從水運儀象臺到簡儀:古代中國人用什么仰望星空》
以下為趙洋演講實錄:
說天上的事之前,,咱們先從地上的事開始做鋪墊,。
前陣子“地動儀”這個話題又火了。網友發(fā)現最新版的教科書怎么沒有地動儀了,,當然,,后來人民教育出版社辟謠:其實還有的,并不是說我們的專家否認了張衡發(fā)明的地動儀或者否認了地動儀的科學功效等等,。
在我工作的中國科技館,,就有各種各樣國內外專家復原的不同的地動儀方案,陳列出來供觀眾自己判斷哪個方案最好,,最有可能測定出地震的方位,。
張衡作為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他不僅關注地震怎么測定,,他也關注很多天上的事情,,比如說他研制了水運儀象,用水流的沖擊作為動力,,使渾天儀轉動,,精確地模擬天球上的各種現象,叫水運儀象,。而且,,這種天文儀器歷朝歷代不斷有發(fā)展,到北宋時期發(fā)展到巔峰,,就是水運儀象臺,。
圖片說明:左圖是流傳千年的《新儀象法要》,由研制水運儀象臺的古代科學家編撰,,書里有圖像有文字,,相當于一本工程藍圖技術說明書。右圖就是當代學者,、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王振鐸先生在上世紀50年代根據《新儀象法要》和其他古籍綜合研究,,用現代機械制圖的方式呈現的水運儀象臺內部結構??梢钥吹?,最上面是一個渾儀,中間是一個渾象,,所謂“儀象臺”是一個臺體,,“水運”是指下面有水輪來驅動。
新華社成都10月22日電(記者屈婷,、施雨岑)22日,,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成都揭幕,來自13個國家的數百位專家學者圍繞大會主題“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共同討論古代文明“朋友圈”
一聽到港珠澳大橋即將開通的消息,,來自北京寬凳科技的技術人員躍躍欲試,希望載有高精地圖采集設備的測繪車早日駛上大橋,,讓這項“世紀工程”盡快出現在他們繪制的國內首張高精地圖上
7月19日,,考古人員在埃及亞歷山大的石棺開啟現場工作。埃及文物部19日宣布,,考古人員近日在埃及北部地中海沿岸城市亞歷山大發(fā)現一口裝有三具古代武士遺骸的石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