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出,,地動儀和水運儀象臺至少有兩大不同:首先,,一個測地一個測天,此外,,流傳的載體非常不一樣,,地動儀只有后漢書《張衡傳》里區(qū)區(qū)196個字,所以各國學者從196個字里邊開發(fā)出多種不同的復原方案,,但水運儀象臺不同,,盡管原物已經(jīng)滅失了,但它流傳下來有非常豐富的圖文載體,我們能比較精準地把它復制出來,。
在古代,,天文有多重要?
為什么從張衡以后,,中國古人就不再研究地動儀,,轉(zhuǎn)而研究天文儀器了?因為天文學太重要了,。
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叫做“觀象授時”,,只有把星象的位置和它的運動規(guī)律精確地測定之后,才能把歷法做得很準,,老百姓根據(jù)政權(quán)頒布的歷法指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宇宙觀“天人合一”或者叫“天人交感”,一個政權(quán)要上應天時,,受命于天,,所以,如果天象有一點點變化,,比如說有超新星或客星出現(xiàn)了,,就要研究這客星出現(xiàn)在哪個星宿、哪個星座,,應該怎么辦等等,。
在這里舉兩個例子。
一個發(fā)生在公元六世紀,,距現(xiàn)在有1400多年,,南北朝時期,當時南朝梁武帝還在南京,。梁武帝雖然偏安江左,,但是覺得自己是正統(tǒng),很注意天象的觀測和積累,。有一天,官員報告有一個天象叫做“熒惑入南斗”,。
“熒惑”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火星,。左邊這張圖就是我前些年在古觀象臺拍的火星大沖的場面,可以看到游客很高興,,興致盎然地看火星,。但古人看火星絕對沒有這么放松的心情,因為熒惑,,熒熒似火,,紅色在古代認為是刀兵的象征,不祥。
所以梁武帝很重視,。當時流傳一個歌謠叫“熒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他認為應該應這個天象,,要下殿走,。于是趕緊把靴子脫掉,繞著宮殿走了一圈,。走完了之后沒有什么事情發(fā)生,。怎么回事呢?過了不久,,邊關(guān)傳來消息,,說不得了了,北朝北魏的最后一個皇帝投降了北邊的蠻夷了,,北朝滅亡了,。梁武帝恍然大悟,很慚愧,,訕訕地說:想不到我們竟然沒有應了天象,。
第二個例子發(fā)生在公元13世紀初。成吉思汗率蒙古大軍西征的時候,,他身邊有很多謀士,,包括天文學家。有來自西域的天文學家跟他說,,大汗,,今年5月有一次月食,您注意觀看,,看看能給我們什么警示,。但是,他身邊還有另一位來自中原的天文學家耶律楚材,,他是契丹貴族的后裔,,精通中原的天文學。耶律楚材說,,不對,,大汗,經(jīng)過我推算,,今年5月不會發(fā)生月食,,明年的10月會發(fā)生月食。大汗就很感興趣,,那我們就等等看,。
果然,,到了當年5月沒有發(fā)生月食,到了來年,,也就是1221年的陰歷10月,,果然發(fā)生了月食。成吉思汗就說,,耶律楚材連天上的事情都無所不知,,更何況人間事,于是讓他參與了很多軍國大事,。耶律楚材也慢慢向成吉思汗傳輸中原禮法,,終成一代名相。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在中國古代,,不但天文學家關(guān)心天象變化,執(zhí)政者也很關(guān)心,。當然,,他們認為的“天人合一、天人交感”,,用我們今天科學的眼光來看是一種迷信,,但在當時,確實是通行的,、大家深信不疑的一種宇宙觀,。
你可能會問:剛才那些歷史故事離我們太遠,古代天象離我們那么遠,,古代的天文儀器也不比現(xiàn)在先進,,我們?yōu)槭裁匆私馑麄儯?/p>
其實,我們走到今天,,都是古人一點一滴積累的結(jié)果,。套用牛頓的話說,我們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們?nèi)绻缓煤昧私馇叭?,我們也沒法去面向未來。
演講嘉賓趙洋:《從水運儀象臺到簡儀:古代中國人用什么仰望星空》
新華社成都10月22日電(記者屈婷,、施雨岑)22日,,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成都揭幕,來自13個國家的數(shù)百位專家學者圍繞大會主題“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共同討論古代文明“朋友圈”
7月19日,考古人員在埃及亞歷山大的石棺開啟現(xiàn)場工作,。埃及文物部19日宣布,,考古人員近日在埃及北部地中海沿岸城市亞歷山大發(fā)現(xiàn)一口裝有三具古代武士遺骸的石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