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977到2015年,,從高考全國卷作文題看中國39年變遷
1977年的高考,。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1977年中國重啟高考,1978年實行全國統(tǒng)一命題,。如今這項世界規(guī)模最大的考試從重啟以來已跨過39年光陰,,轟隆隆地駛到2016年。
39年間,,高考經(jīng)歷多次變革和調整,,在變與不變中不斷完善。緊隨時代步伐的除了高考政策,,還有千變?nèi)f化的語文作文題,。
39次高考,數(shù)十套作文題,,細究其根,,大多與時代發(fā)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緊緊纏繞,。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高考重啟,初期的作文題帶著濃烈的政治色彩,。如1977年北京卷作文題《我在這戰(zhàn)斗的一年里》,、1978年《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
八十年代,,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高考作文題開始關注社會層面的發(fā)展。如1981年作文題《毀樹容易種樹難》,;1985年以化工廠排放毒氣為材料,,寫一封給《光明日報》編輯部的信;1986年以《樹木·森林·氣候》為作文題,。
到九十年代,,中國進一步大刀闊斧搞建設,高考作文題也開始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嘗試,,展現(xiàn)出一代人奮發(fā)圖強,、標新立異的精神面貌。如1991年作文題《描寫“圓”的想象物》,、1994年《嘗試》,、1999年《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進入二十一世紀,,高考作文命題更加開放,、自由,從社會層面轉移到精神世界,。2001年作文題《誠信》,、2002年《要不要救一個陌生人》、2004年《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的意見》,,這些作文題一方面結合社會熱點,、緊貼精神文明建設,一方面更關注哲思,、人性等內(nèi)在的發(fā)展,。
除了反映時代特點,歷年高考作文題也離不開時代熱點事件,。如1995年《鳥的評說》,,即反映金庸的通俗小說被北大搬進象牙塔事件;2008年以汶川地震為主題的材料作文,;2011年作文材料為2010年9月的彩票退還事件,。
回顧全國卷作文39年的題目,也是窺望中國39年的歷史脈絡,。
【高考全國卷歷年作文題】
1977年:《我在這戰(zhàn)斗的一年里》(北京卷)
1978年:《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
將《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一文縮寫成500至600字
1979年:將《第二次考試》改寫一篇《陳伊玲的故事》
1980年:讀《畫蛋》有感
達芬奇《公元1452-1519年)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畫家,。他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意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不是先教他創(chuàng)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幾天,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一千個蛋當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形狀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
1981年:《毀樹容易種樹難》
毀樹容易種樹難,,楊樹橫著種可以活,,倒著種也可以活,折斷它再種仍然可以活,。
可是,,十個人種楊樹,只要有一個人毀它,,就沒有一棵活楊樹了,。
種樹的有十人之多,種的又是很容易活的楊樹,,卻經(jīng)不住一個人毀它,。原因是什么?毀樹容易種樹難,。
讀《毀樹容易種樹難》,寫一篇讀后感,。
1982年:《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1983年:看圖作文《毅力與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