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種糧大王”柳學友在自家田間,。受訪者供圖
原標題:河南糧王:種一畝地成本快一千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當春節(jié)鞭炮聲為逝去的舊年畫上休止符的時候,,尋常的百姓習慣給自家算一筆賬、做一個總結:這一年里,,我付出了什么,;這一年里,我又得到了什么,。在河南,,種地的農民盤算,揮動鋤頭,、灑下汗水結出的糧食,,賣了多少錢?在安徽,,“老工人”在對比,,現(xiàn)在的活兒跟以前在鋼廠時相比,賺的多了還是少了,?在北京,,房地產(chǎn)中介的小伙回憶,自個從亢奮的樓市里拿到了多少提成,?如涓涓細流匯成江河,,一個個普通家庭賬本上的涂涂寫寫,連聚起來,,就變成了宏觀經(jīng)濟脈動的節(jié)奏器,。就像豬價決定著CPI,,大媽“指揮”著金價。
新京報記者深入全國各地,,采訪了農民,、工人、小老板,、網(wǎng)紅,、創(chuàng)業(yè)者等多個群體,聽他們講述自己過去一年中平?;虿黄匠5墓适?,讓他們算一算自己打拼一年的“賬單”。小賬單,,大經(jīng)濟,。我們期望,從這些小小的賬單中,,可以管窺不同行業(yè)甚至是宏觀經(jīng)濟的發(fā)展狀況,。
“2016年有驚無險,比往年差些,,也算賺錢了,。”除夕前夜,,河南信陽固始縣北郊的一個小村莊,,種糧大戶劉家父子在家中告訴新京報記者。他們坐在圓桌旁,,桌上擺放著待客的茶水,、零食。
與此相距百里的信陽息縣,,被譽為“河南糧王”的柳學友認為,,現(xiàn)在是種糧人最困難的時候。柳學友表示,,2016年他認識的種糧大戶有70%效益不好,,不少種糧大戶選擇另謀生路。
糧食經(jīng)紀人梁先生2016年較往年收入減少一半多,,“準備2017年添置些收購工具,,以適應越來越嚴的收購標準”。
種糧大戶:
養(yǎng)豬比種地賺錢
自從承包村里的二百多畝耕地種水稻,,劉玉中(化名)和兒子劉陽(化名)就成了附近村莊少有的“種糧大戶”,。三十剛出頭的劉陽是為數(shù)不多愿意把汗水灑向農田的青壯勞動力,父親劉玉中說平日里自己指揮,、兒子做,,家里購置了基本的農資機械,,一畝地可以賺200元到300元。
劉陽算了一筆賬,。2016年初的整田算是一年投入的開始,,拿一畝地來看,這個流程需要80元的成本,。接下來的插秧是花費較大的一部分,,通過承包給插秧合作社,全流程包含了種子,、育秧、插秧的所有費用,,共計200元,。剩下的花費還包括購買化肥、抽水灌溉,、農藥除草和收割粉草,。還有土地轉租費用,合計成本能達到820元/畝,。不過,,這樣的話基本掙不到錢。實際情況是,,轉租費用可打折,,自家有收割機和抽水機,相關費用也可省下,,最終成本約680元/畝,。
2016年暴漲的人工費以及盛夏連日的高溫,都讓劉陽深感種地的艱辛,。
“以前找雜工,,100元一天,現(xiàn)在沒有200元一天,,沒人理你,。”由于年輕人不愿意做農活,,能種地的中老年人手又少,,搶種搶收時候的人工問題困擾著劉陽。
盛夏干旱是水稻種植戶最發(fā)愁的時節(jié),,雖然抽水澆地可以“止渴”,,但相伴而來的高溫預示著一場災難。
“旱災恰逢高溫,,每天氣溫在37℃至38℃,,正趕上水稻揚花,,太陽出來直接把花曬死了,出現(xiàn)大面積的干癟,?!眲㈥栄哉Z中透露著無奈,“去年就是這么巧,,那一個星期趕上了高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