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 題:“中國天眼”就像為他而生——南仁東的24載“天眼”夢
新華社記者董瑞豐、閆睿
南仁東的名字,,與FAST密不可分,。
洪亮的嗓音,如今變得嘶啞,,曾跑遍大山的雙腿也不再矯健,。72歲的南仁東,把仿佛揮灑不完的精力留給了“中國天眼”——世界最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FAST,。某種程度上,,他成就了FAST,FAST也成就了他,。
“20多年只做了這一件事”
“南老師20多年只做了這一件事,?!蹦先蕱|的同事和學生們評價。
故事要從24年前說起,。
1993年,,日本東京,國際無線電科學聯(lián)盟大會,??茖W家們提出,在全球電波環(huán)境繼續(xù)惡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
南仁東跟同事說:“咱們也建一個吧,?!?/p>
沒有多少人看好這個設想。能不能找到合適的地方,?施工難度能不能克服,?南仁東帶著300多幅衛(wèi)星遙感圖,跋涉在中國西南的大山里,。他要尋找當地的窩凼——幾百米的山谷被四面的山體圍繞,,正好擋住外面的電磁波。
“為了選址,,南老師當時幾乎踏遍了那里的所有洼地,。”南仁東的學生甘恒謙回憶,,有的荒山野嶺連條小路也沒有,,當地農民走著都費勁。
訪山歸來,,南仁東心里有了底,,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建設射電望遠鏡的設想。但能不能籌到足夠資金,,南仁東心里沒底,。
“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
有那么幾年時間,南仁東成了一名“推銷員”,,大會小會,、中國外國,逢人就推銷自己的大望遠鏡項目,?!拔议_始拍全世界的馬屁,讓全世界來支持我們,?!彼欢冗@樣自嘲,。
每一步都關乎項目的成敗,,他的付出有時甚至讓學生們覺得“太過努力了”,。
連夜要趕項目材料,,課題組幾個人就擠在南仁東的辦公室,逐字逐句推敲,,經常干到凌晨,。
匯報項目是每一個課題首席科學家面臨的題目,南仁東每次至少提前一個小時到達會場,。
把FAST項目扛在自己肩上,,南仁東也有對付壓力的特殊方式?!叭绻龅揭患虑樘貏e難,,南老師會沉默,抽煙很厲害,。那個時候,去他的辦公室要戴防毒面具,?!备屎阒t說。
FAST項目副總工程師李菂說:“南老師的執(zhí)著和直率最讓我佩服,。擔起首席科學家和總工程師各種職責,,推動了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p>
度過了舉步維艱的最初10年,,FAST項目漸漸有了名氣,跟各大院校合作的技術也有了突破進展,。2006年,,立項建議書最終提交。通過最后的國際評審時,,專家委員會主席沖上前緊緊握住南仁東的手:“You?。洌椋洹。椋簦阕龀闪耍?!”
“FAST項目就像為他而生”
在FAST現場,,能由衷感受到“宏大”兩個字的含義,。而在10多年前,這樣的圖景在南仁東的腦海里已經成型,。他要做的,,是把腦海里成型的圖景化成現實。
“南老師知道問題的關鍵點在哪里,?!彼膶W生岳友嶺說,工程建設過程中要做鎖網變形,,既要受力,,又要變形,在工業(yè)界沒有什么現成技術可以依賴,?!皣覙藴适牵保叭f次,我們需要200萬次的伸縮,,南老師自己提出了特殊工藝,,后來支撐起FAST的外形?!?/p>
不認識他的人,,初見面覺得南仁東像個農民。面容滄桑,、皮膚黝黑,,夏天穿著T恤、大褲衩騎著自行車,,他自己也跟學生說:“就像個農民,。”
熟悉他的人才知道,,他對繪畫詩書,、服飾美學都頗有研究。早年在清華求學時,,機械制圖比賽就拿過第一名,。上世紀90年代,他甚至辦過講座談服飾潮流美學,。
岳友嶺曾見過南仁東畫50×60厘米的畫,,“能看出來是專業(yè)水準”?!澳侠蠋熢诿缹W層面造詣比較深,,我們FAST徽標,是南老師自己設計的,,南老師的PPT配色,,也都是自己調出來的,。”岳友嶺說,。
在他的助理姜鵬看來,,術業(yè)有專攻,在FAST項目里,,有人不懂天文,,有人不懂力學,有人不懂金屬工藝,,有人不會畫圖,,有人不懂無線電?!斑@幾樣你能懂一兩個就算不錯了,,但偏偏南老師幾乎都懂?!?/p>
“這個龐雜巨大的射電望遠鏡項目就像是為他而生,。”姜鵬說,。
十年筑“一夢”——中國“天眼”移民“回家記”
“天眼”FAST追夢者:搞科研要敢為天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