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普瑪江塘鄉(xiāng)在建的“小康房”,。本網(wǎng)記者 段敏 攝
普瑪江塘,平均海拔5373米,全國海拔最高的鄉(xiāng),素有“世界之巔”之稱。
這里是純牧區(qū),牧民世代以放牧為生;趕著羊群,穿行于荒涼的雪山,、草甸之間,居無定所,是過去牧民生活的生動寫照,。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dǎo)下,牧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地窩子”“草坯房”到“安居房”“小康房”,住房的變遷僅僅是一個縮影,。
“地窩子”
據(jù)普瑪江塘鄉(xiāng)原人大副主席,、下索村70歲的歐珠老人回憶:西藏民主改革前,普瑪江塘全鄉(xiāng)僅100多戶牧民,所有的牧民,基本沒有固定的住房。一頂氈篷,趕著牛羊,四處輾轉(zhuǎn),逐水草而居,是當(dāng)時牧民主要的生活方式,。
西藏民主改革后,牧民開始逐漸定居下來。為了防寒保暖,牧民結(jié)合當(dāng)?shù)靥攸c,充分發(fā)揮聰明才智,掘地而居,建起了僅能容身的“地窩子”,。
所謂“地窩子”,就是往地下挖近半人多深,、三四米見方的坑,用草皮封住頂,留一個僅能弓腰而出的口子,這就是當(dāng)時的“房子”。這樣的“房子”,低矮,、狹窄,、陰暗,通風(fēng)和采光都很差。
“沒有灶,三個石頭支起鍋來燒水做飯,家庭條件最好的也就用‘鐵三角’在露天做飯,?!睔W珠老人說:“用碎石塊砌個臺子就是‘床’,家具更不敢奢望了?!?/p>
“沒有電,、沒有路,更沒有自來水;吃的是糌粑和風(fēng)干肉,蔬菜水果見都沒見過……”“地窩子”承載著昔日普瑪江塘牧民群眾太多辛酸和苦澀的記憶。
這樣的生活條件,一直持續(xù)到上世紀(jì)70年代。
新華社哈爾濱3月3日電 題:鶴崗“棚戶社區(qū)”變身記 新華社記者王君寶 站在黑龍江省鶴崗市沿河社區(qū)寬敞明亮的辦事大廳門前,,望著眼前干凈整潔的群眾廣場與棟棟亮著燈光的居民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