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4月23日電(記者丁怡全)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古城內(nèi),白族民居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石板路穿城而過,,通達古城中心劍陽樓。劍陽樓往南不到200米,,有一棟莊嚴肅穆的二層小樓——張伯簡紀念館,。目前,紀念館布展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著,,預計今年內(nèi)開館,。
2017年,劍川縣決定把張伯簡革命史實陳列室搬遷到這棟小樓內(nèi),,并更名為張伯簡紀念館,。受當時條件限制,1987年投入使用的陳列室設在劍川縣景風公園的一間老房子里,,面積不到50平方米,?!瓣惲惺译m簡陋,,但每年清明節(jié),前來緬懷革命先烈的人不少,?!痹陉惲惺夜ぷ髁耍改甑膹堺惼冀榻B,張伯簡紀念館開館后能夠更好地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張伯簡,1898年生于云南省劍川縣,,白族,,早年曾入滇軍。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革命風暴席卷全國,為追求真理,,他辭去滇軍中的軍需官職務,,遠渡重洋,赴法國勤工儉學。
在法國期間,,張伯簡參加了由趙世炎,、李立三等人組織的“勞動協(xié)會”的活動和法、德兩國工人運動,,在斗爭實踐中逐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921年冬在德國柏林加入共產(chǎn)黨。
張伯簡忘我地投入到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浪潮中,。1922年,,他與周恩來、趙世炎等人在巴黎共同創(chuàng)建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chǎn)黨”,,被選為組織委員,。他身在異域,卻時刻關心家鄉(xiāng)的革命,,寫信給云南學聯(lián),,鼓勵青年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同年秋,,張伯簡進入莫斯科東方大學,,系統(tǒng)地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成長為一個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又有實際斗爭經(jīng)驗的馬克思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