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4月27日電 題:北京援疆法官駐村記
新華社記者涂銘
4月中旬的新疆和田,,風沙收斂了不少,,天也顯得透亮了。一大早,,北京援疆干部,、和田地區(qū)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陳軍下鄉(xiāng),開始新一輪的駐村工作,。
從和田市區(qū)出發(fā)往西,,沿著315國道驅車30多分鐘,,就到了全疆第二大人口縣,、也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墨玉縣的縣城,過了縣城,,車子穿行在鄉(xiāng)間公路上,,一排排安居富民房刷著統(tǒng)一的土黃色,,不時閃過印有以天壇為元素的北京援疆標識。20分鐘后,,陳軍到了住村點——吐外特鄉(xiāng)吐外特村,,1組21號吾哈麗妮薩罕·吉卜然家是陳軍的結對認親戶。
今年70歲的吾哈麗妮薩罕一人獨居,,丈夫早年去世,,靠每個月1000元的下崗補助生活。今年年初,,陳軍和她結對認親后,隔三差五就去村里看看,。
到了吾哈麗妮薩罕家,熱情的老太太給陳軍倒上茶,,喝完茶,,陳軍先把院子打掃一下,,給院里的鴿子扔上幾把玉米,這些活干起來輕車熟路,。忙活完,陳軍脫下鞋在門口的坐炕上盤下腿,,和老太太嘮起了家常。
除了吾哈麗妮薩罕家,,陳軍在吐外特村還有另外六家維吾爾族結對認親戶,,他們都是去年年底開始陸續(xù)和陳軍結的“親戚”。按照當地黨委工作部署,,干部要和當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
冬天冷,陳軍自己動手生爐子,。當地的維吾爾族老鄉(xiāng)院子有牛圈,、羊圈,,養(yǎng)殖區(qū)和生活區(qū)還沒完全分開,,跳蚤特別多。剛開始住村,陳軍經常被跳蚤叮得滿身紅包,,癢得難受撓破了就出血水,。“現在習慣了,,產生免疫力了,。”陳軍撩起褲腿,,小腿上一片片跳蚤留下的“印記”清晰可見,。
駐村時,陳軍的主要工作是走訪入戶,,隨身帶的一個大本子,,七個結對認親戶家有幾口人、養(yǎng)了幾只羊,、家庭收入多少……他都記得清清楚楚,。閑下來,幫老鄉(xiāng)干干農活,,誰家庭院改造,,他也會搭把手。
陳軍的另一個結對認親戶海妮薩罕老人今年74歲,,和孫子阿布都凱尤木一家三口靠低保生活,。阿布都凱尤木只有小學文化,也沒技能,,不敢外出打工,家里很困難,。陳軍每次去都鼓勵他走出村子掙錢,。不久前,陳軍輾轉聯(lián)系到當地一家保安公司,,幫他找到了一份保安工作,,月收入2000元左右,準備近期正式簽約,。
“前些天我開始動員北京的朋友,,捐些孩子穿不上的衣服、用不上的圖書文具,,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基本都是比較新的,等五一之后,,給我這幾戶‘親戚’家的孩子寄過來,。”陳軍說,。
吐外特村村民主要是維吾爾族,。陳軍來得多了,,許多鄉(xiāng)親們都認識他,知道“陳法官”是北京來的干部,,會法律,、懂政策,見到他都會主動和他打招呼,,簡單地問上一句“你好”,。
在和田,北京援疆法官共有4人,。來和田前,,陳軍是北京市房山法院竇店法庭庭長,院里的業(yè)務骨干,。駐村期間,,陳軍不時會給鄉(xiāng)親們普法?!氨热缯f鄰里糾紛,,不能上來就講民法通則、物權法,,我拿辦過的案子講,,剛開始雖然聽不懂,多講幾遍,,鄉(xiāng)親們慢慢也明白一些,。”
工作之余,,陳軍最大的愛好是“爬格子”,,到和田工作才一年多,已經寫下了近10萬字的文章,。記錄援疆的點點滴滴和思考感悟,,和北京的同事親朋分享,成為陳軍的一大樂事,,他打算等援疆結束,,把文章整理出本書。
“援疆經歷是我職業(yè)生涯中一筆寶貴的精神富礦,。大漠戈壁就像一個大熔爐,,讓我有機會和維吾爾族鄉(xiāng)親們在一起,開闊了我的眼界,,豐富了我對法律的理解,,還收獲了友情。”陳軍這樣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