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8日電 特稿:跨越山海講“中國故事”——三問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學
新華社記者韓梁 史競男
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全球讀者對“中國故事”的好奇與期待與日俱增,,中國文學在全球的“能見度”不斷提升,。
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學如何推陳出新,描繪有“精神重量”的中國,?如何打破語言藩籬,,彌合多樣性文化的差異?如何暢通渠道,,搭建聯(lián)接中外的橋梁,?
如何書寫“中國故事”
《羋月傳》的作者、網絡作家蔣勝男發(fā)現(xiàn),,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書店里,中國網絡文學譯作幾乎占據暢銷區(qū)半壁江山,。青年作家路內在英國覓得“知音”,,書評人把他描寫小鎮(zhèn)青年成長史的《少年巴比倫》視為“中國的《麥田守望者》”。
外國讀者喜歡什么樣的中國故事,?這個“千人千面”的問題有一個大道至簡的答案:講好故事,。打動世界讀者的中國故事往往既能直擊人性的重大關切,又能展現(xiàn)民族獨特的審美品格,。
文學作品應該突出本土性還是世界性,?賈平凹說,文學創(chuàng)作既要擁抱世界,,也要具備本土意識,,書寫中國人的經驗。臺灣科幻作家高翊峰說,,不論臺灣作家,、大陸作家、美籍華人作家,,在世界文學體系中“我們都屬于亞洲文學”,,在一個共同平臺講故事。不必糾結于身份地域,,而應找到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
英國漢學家、翻譯家妮基·哈曼(中文名韓斌)認為,外國讀者對中國文學仍處在“緩慢構建認知”階段,。在作家徐則臣看來,,一些外國讀者依然習慣于把中國文學視為報告文學或社會學分析文本。讓外國讀者關注作品本身的藝術審美價值需要從量變到質變的長期積累,。
新華社明斯克4月19日電(記者魏忠杰 李佳)白俄羅斯新聞部第一副部長帕維爾·廖赫基19日表示,,白方希望與中國在大眾傳媒和圖書出版等方面加強合作,以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