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三:負(fù)債累累打通“最后一公里”
巖頭村15戶人家居住在懸崖峭壁上,進(jìn)村的最后1公里長期被懸崖?lián)踝?。因為地形?fù)雜不好操作,村民修這條路修了12年,戶均集資1.58萬元。不少人家為修路荒了土地,為集資負(fù)債累累。村民李光祥為了掙錢補(bǔ)上修路集資款,到安徽的一個薄膜廠務(wù)工,右手不小心被機(jī)器絞斷,傷殘補(bǔ)償費全部用在修路上。
故事四:女組長瞞病情修路不輟
壩子村的村民小組組長謝成芬是一位“女漢子”,。在終于開修出村道路后,她每天“像男人一樣”每天與村民揮汗如雨,抬石搬料,不亦樂乎,。不料有一天她在工地上突然暈倒,不得已去醫(yī)院作了,被確診為乳腺癌,并有結(jié)論:即使做手術(shù),生命也只能延續(xù)5年,。于是,她隱瞞了病情回村每天繼續(xù)修路,。三年過去了,路修通了,謝成芬的病奇跡般好了,。
以上幾則,還只是記者實地探訪的故事。在西疇,這樣的故事很多,。在縣委宣傳部編輯的《大山之光》《西疇精神》《資料匯編》等冊子里,各類“愚公”故事不勝枚舉:比如在巖石中修路架橋,比如在石旮旯里炸石造地,比如在喀斯地貌植樹造林,。
以這些故事為呈現(xiàn)形態(tài),內(nèi)核是形成多年西疇精神:“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在西疇采訪,了解最多的就是種種關(guān)于“愚公移山”的故事:其中細(xì)節(jié),撼人心魄,令人動容,。
年輕的西疇縣委書記蔣俊介紹,西疇精神就是炸石造地的石頭精神,是開山辟路的“修路”精神,是改變惡劣生存環(huán)境的“亮劍”精神,是敢于抗?fàn)庁毨У奶剿骶瘛?/p>
“智叟”或仍問
在《愚公移山》的故事里,“愚公”是遭到“河曲智叟”譏笑的,。面對“愚公”的“壯舉”,“智叟”說:你簡直太愚蠢了!以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