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6月26日電? 題:崖壁上綻放的繅絲花——記貴州鄉(xiāng)村教師楊紹書41年堅守見證苗寨變遷
新華社記者潘德鑫
清晨的哈沖,,濃霧籠罩,,崖壁上的小花迎著朝露競相開放,清新爛漫,。當(dāng)?shù)厝朔Q這花為繅絲花,,其性耐干旱,、耐貧瘠,生命力極強,。
崖壁之上,,花木之間,隱約能見一條崎嶇的“毛狗小道”,,這是寨里娃兒上學(xué)的必經(jīng)之路,。這條路,57歲的楊紹書已默默守護(hù)了幾十年,。
有41年教齡的楊紹書和這繅絲花一樣,,親歷了哈沖的貧困,又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西部山村教育的滄桑巨變……
崖壁堅守
第一次見到楊紹書是在4月底的一個清晨,。已洗漱完畢的他,,正坐在屋外的一片石磨上抽旱煙:個子不高、皮膚黝黑,,身著黑色夾克,、洗得發(fā)黃的白襯衣、黑色光面西褲,,腳上是已磨損掉皮的黑皮鞋,。
貴州省黔西縣金蘭鎮(zhèn)瓦房村哈沖組位于烏江上游支流六沖河岸的一處崖壁上,從河面向上或從崖頂向下很難被一眼發(fā)現(xiàn),,除非偶爾升起的炊煙和石頭縫里冒出的莊稼苗,。寨子里的老人說,祖輩為避戰(zhàn),,逃到了“掛在半空,、面朝河谷”的哈沖。
老楊的家位于寨子的最高處,,是上世紀(jì)70年代建的一棟平房,,墻是泥巴壘的,發(fā)黑的茅草屋頂長了不少青苔,。這,,是他教師生涯開始的地方。
1977年,因為娃兒外出上學(xué)困難,,在公社的支持下,,寨子里唯一上過初中、會說漢語的楊紹書在自家堂屋辦起了“識字班”,。
當(dāng)時年僅16歲的他,,比班里的大娃娃大不了幾歲,“工資”按一個壯勞力算,,一天記12個工分,。
老楊回憶,當(dāng)時教室很簡陋:幾塊木板拼接刷上墨汁就是黑板,,課桌是各家湊的長條板凳,,9個學(xué)生按年齡段分了3個年級,一個年級上課其他兩個年級只能背對講臺自習(xí),。
原標(biāo)題:成績發(fā)群家長不滿 老師自稱心生魔障已辭職 教育難題如何破解,?成績發(fā)群家長不滿 老師心生魔障已辭職,。近日,河南一小學(xué)老師的“辭職信”刷屏了。